前不久,國際能源署(IEA)發布了《風能技術路線圖2013》(以下簡稱“新版路線圖”)指出,風力發電占到全世界發電總量的比例將從目前的2.6%上升到2050年的18%,也比2009年路線圖中提出數據高出6個百分點。進而,相應的裝機量將較當前的近300GW增長8~10倍,以實現路線圖的遠景目標,同時年投資額將達到1500億美元。
新版路線圖預測,中國將在2020年或2025年超過經合組織歐洲國家成為最大的風電生產國,美國屆時位列第三。到2050年風電部署將年均減排48億噸CO2,比目前歐盟的年度排放量還多,中國的貢獻額最大。
近年來,風電技術的改進以及全球能源圖景的變化,使得新版路線圖的長期目標預測值更高。風力渦輪機變得更高、更堅固和輕量化,而桅桿和葉片增長速度甚至比額定功率的增長還快,使得風力渦輪機能夠捕獲低速風力資源和產出更多的穩定電力。這也促進了在非最佳風力區域(山脊和海岸)安裝風力渦輪機和風電并網。
在新能源發展中,我國風電行業成績不菲。國家電網數據顯示,2006年至2012年,國家電網調度范圍內風電裝機年均增長76%,年發電量年均增長85%。2013年風電預計將成為我國第三大主力電源。
然而,在高速發展10年后,風電行業遇到了發展瓶頸:設備制造產能過剩、資源被跑馬圈地、棄風限電現象嚴重、并網問題待解……特別是在2011年歐美“雙反”打擊和風電裝備低價競爭的市場環境下,我國風電行業走入了發展低谷,多家企業虧損連連。
進入2013年,風電產業收獲了一連串政策“紅包”。10月16日,北京國際風能大會上,《國務院關于促進風能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有望于近期發布的消息點燃了市場情緒。同一時間,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司長王駿公開表態,希望在2~3年時間內基本解決廣受業內深惡的“棄風限電”問題。
與此同時,業內專家認為,自風電產業危機發生之后開始的行業洗牌還將持續,隨著國內體制改革的深化和能源機構政策的調整以及國際經濟形勢的變換,一場以“海上風電”和“海外風電”為平臺的更大、更激烈的市場競爭已經展開。中國風電裝備制造將面臨新一輪深度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