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掣肘
CEI:我國碳纖維技術與國外的差距在哪里?這樣的差距對產業健康發展有何影響?
徐華:我們的碳纖維企業90%用的是二甲基亞砜原絲技術。技術趨同帶來的問題就是產品的優點和缺點都一樣,同質化競爭將非常激烈,所以市場內耗可能會非常厲害。日本不一樣,3個企業是3種不同的技術路線,產品差異化明顯,所以不存在明顯的激烈競爭。
我們現在碳纖維制備技術研究成績顯著,高強度、高模量碳纖維制備關鍵技術都已先后獲得突破,高模高強碳纖維關鍵技術正在探索中。但產業化技術和國外相比起碼有20多年的差距。產業化技術包括產業化工藝技術和產業化裝備技術,這兩塊兒都比較落后。
CEI:能具體說下落后的問題在哪里嗎?如何解決?
徐華:碳纖維制備是個系統工程,每家企業的工藝可能都不一樣,而其設備也是非標準化的設備。雖然設備可以進口外國的,但常需要有許可證,而且國外賣給你設備的時候一般不帶工藝,只是根據你要求的性能提供單元設備,需要我們自己的工藝匹配。
國內特殊裝置的制造水平比較落后,導致我們碳纖維制備相關的裝備設計和制造能力較弱。目前,我們國內做碳纖維的高水平裝備都需要進口,國產裝備水平相對較低。當國外設備進來以后,我們的裝備二次改造能力不強,所以只能用我們的工藝去迎合買來的裝備。由于碳纖維整個生產流程非常長,只要有一個節點出現問題,就會導致整個產品難產。就像水桶效應一樣,只要有一個木板低,其他的再高也沒用。裝備二次提升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碳纖維產業化制備水平的提高。
目前,國內第一期的碳纖維產業建設都做起來了,但大多數單位用的都是相似的技術,基于該技術,基本型、高強型、高強中模型碳纖維都實現了國產化制備。如果一套可以做高性能產品的工藝,卻用來生產低性能的產品,好比“用宰牛刀殺小雞”,必然會帶來高成本的問題,我們第一輪產業化建設都存在這樣的問題。
至于如何解決,關鍵還在于人才的培養。現在真正搞碳纖維基礎研究的科研單位非常少,每年也就有10個左右的研究生培養出來,但真正進入到這個領域的非常少,好多都轉行了。同時,現在的考評機制對研究人員也會有一定影響。因為碳纖維這個產業在國際上早就非常成熟了,我們還處于追趕的過程中。因此它不是世界上的研究熱點,導致科研人員就發不出來好文章,從而就影響考核,加之它的成果產出速度較慢,所以國內好多科研單位不愿意做這方面的研究。這10年,我們的科研團隊力量沒什么大的發展,還基本保持原來的格局。我認為,還應該在人才儲備上下工夫,自己培養出一批有技術并且可靠的科研隊伍很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