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常州第六元素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年產100噸氧化石墨(烯) / 石墨烯粉體生產線正式投產,標志著常州碳材料產業跨出了從研發到產業化的一大步。
成立兩年多的第六元素,專業從事粉體石墨烯的研發、生產、營銷,是石墨烯材料國內規模最大的高新技術企業之一。
在投產儀式上,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副院長、第六元素董事長瞿研表示,未來3年內,公司將加速產品在功能涂料、復合材料以及鋰離子電池電極材料方面的應用,完成石墨烯材料的商業化進程。預計2016年可年產1000噸粉體石墨烯,銷售收入超過6億元。
一批企業正奔跑在產業化的道路上
碳材料,被譽為材料工業的一次革命性突破,也是未來戰略性的新興產業。
在這個領域的研發和產業化上,中國與全球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特別是自2004年單層石墨烯從塊體石墨分離出來后,就以非常獨特的性質引起學術界和工業界的高度重視,許多世界級大公司紛紛投入巨資加緊研發。
常州是江蘇省重要的新材料研發和制造基地,碳材料產業主要布局在武進區和新北區,目前已建有江蘇省常州先進碳材料科技產業園等3家省級新材料科技產業園。2011年成立的石墨烯研究院和石墨烯科技產業園,則是國內首家致力于石墨烯產業化應用的專業化研發平臺,目前正走在全國前列。
今年1月,中簡科技生產的T700級碳纖維經過客戶兩年半的測試,終于走向市場,開始穩定供貨。“現在,全國范圍內能批量拿出真材實料T700級碳纖維的,只有中簡科技。”公司總經理楊永崗自豪地說。中簡科技擁有生產T700級碳纖維的全部知識產權,98%以上設備為公司自主研發設計和國內制造,生產用關鍵助劑也全部實現自制或國產化。
而在5月18日,常州二維碳素科技有限公司國內首條年產3萬平方米石墨烯透明導電膜生產線的投產,也成為常州石墨烯產業化的一個里程碑。
同樣,北京化工大學常州先進材料研究院也把研發的重點,放在碳纖維復合材料上,已研發成功的碳纖維抽油桿正在克拉瑪依油田試用,海底石油的輸油管也已開發成型。
近年來,我市圍繞納米碳材料(碳納米管、石墨烯、富勒烯)、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碳/碳復合材料、特種石墨等領域,集聚了中簡科技、黑瑪新型碳材料、盛泰碳纖維、宏泰摩擦、第六元素、二維碳素、天常玻纖、宏發縱橫等一大批優秀碳材料、制品及裝備制造的科技型企業,它們正在成為推動常州經濟發展的后備力量。
積極搶占未來市場
有關方面表示,先進碳材料應用前景非常廣闊,常州市市已把這一產業作為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戰略布局。
未來兩年,將圍繞高附加值、高技術碳材料產品,以技術突破為核心,以資本為紐帶,加快引進培育核心企業,集聚發展中下游應用型企業,適時整合上游資源型產業。
主要依托西太湖科技產業園,積極引進石墨烯、碳納米管、富勒烯等領域領軍型人才和研發平臺,重點開發智能終端用石墨烯透明導電薄膜、石墨烯復合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等產品,力爭在產業化技術領域和應用開發方面盡快取得突破。依托碳纖維制造和應用重點企業,擴大產能規模,重點發展下游應用,做大產業規模;圍繞特種石墨和碳/碳復合材料,加快集聚領軍人才和企業,重點突破大尺寸和高端等靜壓石墨產品,實現產業化技術應用。
預計到2015年,碳材料產業鏈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將達到50億元,年均增長51%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