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減輕“體重”,嫦娥三號采用了大量的復合材料結構,作為嫦娥減重的主體部門,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529廠復材產品事業部責無旁貸地承擔起了工藝攻關的重任。
運籌帷幄的司令部
復材產品事業部承擔了嫦娥三號著陸器和巡視器的結構板、太陽翼基板,連接架,框架結構、轉移機構四連桿結構件、總裝直屬件等全部復合材料產品、整器熱控及部裝等多項任務。
任務多且難度大,如何調兵遣將,合理調配部門資源,集中兵力攻堅克難成為部門領導這個“三人司令部”最關心的問題。每次接到任務,“司令部”都會根據產品特點成立技術骨干負責、青年員工為主力的項目小組,強調在研制中以賽代練,在真槍實彈中實現傳幫帶,快速提高青年員工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處理問題的水平?;貞浧鹉切┘蔷哿?、共同攻關、夜以繼日保質量搶進度的日子,領導臉上洋溢著欣慰的笑容,“我們既按時保質完成了產品,又鍛煉出一支富有戰斗力的人才梯隊。現在年輕的他們已成了負責各個型號產品的技術骨干。”
靈活機動的偵察排
預先技術研究組是事業部負責緊盯世界航天動態,跟蹤國際先進技術的一個班組。這個由6名博士、1名研究員組成的團隊就像是靈活機動的偵察排,游走在復合材料技術的前沿陣地。他們通過爭取總裝、科工局、集團等多方面課題支持,進行技改、論證,儲備前沿技術,為其他團隊報告“敵情”,指明攻關方向。在嫦娥三號任務中,他們儲備的改性氰酸酯、新型膨脹軟模成型法、模擬仿真技術等“秘方絕技”都成功應用于型號產品研制中。
早在探月項目論證階段,“偵察排”就發現目前國內航天復合材料常用的環氧基體由于耐溫局限性難以滿足月球復雜惡劣的溫度環境。憑借獨有的技術敏感性和前瞻性,班組成員發揮“偵察排”的優勢,從國內外的最新研究中吸取靈感,并在“十五”、“十一五”期間開展了氰酸酯樹脂的應用基礎研究。為了解決氰酸酯使用過程中暴露出的固化條件苛刻、排氣難、合格率偏低等工藝問題,他們開展了一系列工藝改進研究,分析樹脂粘度特性,摸索最佳的固化加壓點、壓力大小、溫度梯度等工藝參數,優化了氰酸酯的預聚參數,掌握了預聚過程控制法,使改性氰酸酯復合材料因為優異耐溫性和良好的成型工藝性成功應用到著陸器和巡視器結構上。
善打硬仗的主力軍
復合材料結構組有30人,占整個事業部的半壁江山,這支平均年齡不足30歲的年輕隊伍是嫦娥三號研制任務中沖鋒陷陣的主力軍。從“V”字形蜂窩結構板到可重復展開收攏的太陽翼基板,從“立體構型可變熱導熱管到復合材料異型直屬件,嫦娥三號主結構研制的各個產品都是他們緊張忙碌、攻堅克難的主戰場。
為了進行某熱控綜合試驗,用戶需要529廠生產一塊結構復雜的“V”字形結構板。該結構板預埋了構型新穎、截面尺寸變化較多的冷凝回路,且在板面和板側分別穿出儲氣罐和回路接頭,同時滿足兩個空間方位的結構支撐和高效熱控功能。面對前所未有的產品構型,該組立即組織精兵強將展開一系列攻關,設計特殊工裝,改進固化封裝模式等。然而就在節點只剩下兩天的時候,收到了產品狀態更改通知,而且強調更改后的產品必須按原計劃交付。二話不說,“主力軍”馬上發起了一次攻關沖鋒。他們連續2個通宵改進蜂窩加工方案、優化裝配流程,成功實現了非平面夾層結構中預埋兩相液體回路特異構型突破,保證了產品的交付節點。
跑贏節點的攻堅連
結構部裝組負責嫦娥三號主結構部裝工作。結構部裝工作是529廠研制生產流程中的最后一道工序,被稱為任務的“后墻”,無論前方出現什么變動,“后墻”不能移動分毫,因此結構部裝組經常在跟時間賽跑。
嫦娥三號采用了梁板復合的十字支撐箱體結構,這是嫦娥三號獨屬的結構,沒有相似的型號可以參考,裝配難度很大,加之因狀態頻繁更改導致上游零部件產品交付部裝的節點已經延后,而整星交付不得延誤半點的死命令擺在部裝工藝面前,壓力之大可想而知,但他們總能運用戰術保住節點:在裝配中心艙主結構過程中,面對一次部裝后整器內部裝有推進系統,外部各方向均有突出物,無操作空間的難題,結構部裝組的干將們充分考慮產品的復雜性,裝配的精確性、操作的可行性、裝配后的可測性,反復吃透配合關系,將尺寸鏈多次組合分解,設計了一整套的精密裝配工裝。白天,他們常駐生產現場,隨時解決突發問題,保證操作一刻不停;晚上,他們總結當天工作進展,細化明日各項工作,爭取一分一秒。最終按節點順利交付總裝,攻克了嫦娥三號二次部裝中狀態變化多、周期短的困難,又一次保證了后墻不倒。
隨著航天器輕量化的要求越來越迫切,復合材料產品事業部的任務也越來越重,這支精銳之師將繼續在航天器輕量化的戰役中沖鋒陷陣,攻堅克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