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達防護罩像個蛋殼,里面的雷達基座已安裝完畢。
為了趕在明年汛期前投入使用,紫帽山上的泉州新一代天氣雷達系統一直在緊張施工中。昨日最新消息傳來,雷達塔上的雷達基座和雷達防護罩已經安裝完畢,“衛星鍋”也將于近期安裝。
86片玻璃鋼組成“明珠”
以泉州市花刺桐花為設計靈感的雷達塔,建成后形如刺桐花瓣,配上樓頂的球形雷達系統,被稱為“刺桐明珠”。
由于地處海拔452米的紫帽山次峰上,雷達塔樓自身又高達91.2米,人們距離很遠就能看到雷達塔。而球形雷達防護罩通體呈亮白色,遠遠看去,“明珠”神韻十足。
遠看似小“明珠”,可進入“明珠”內,讓人瞬間感覺到了自己的渺小。“這防護罩直徑有11.8米,由86片白色玻璃鋼組成。”負責雷達塔雷達裝置的泉州氣象局工作人員舒毅介紹說,86片玻璃鋼每一片都有不同的編號和固定的位置,由巨大的螺絲固定,使用壽命可達20年之久。
有了雷達防護罩這個“溫暖的家”,雷達自然可以安心、高效地工作了。
雷達每6分鐘傳輸一次數據
天氣雷達由雷達基座和“衛星鍋”兩部分組成。昨日,記者在現場看到,直徑1米左右的基座已經矗立在防護罩內。“預計下周一‘衛星鍋’就能裝上基座了。”舒毅說,“衛星鍋”不僅可以360°轉圈,還能俯仰19°,可提前幾十分鐘到數小時探測到方圓230公里內的“風云變幻”。
“雷達轉一圈加俯仰,‘體掃’一次的時間是6分鐘,所以每6分鐘會自動向泉州氣象局傳輸一次天氣數據。如果遇到極端天氣,還可以遠程控制傳輸數據的時間,隨時都能得到最新的消息。”舒毅說。
更讓人驚訝的是,雷達工作一次后,三維圖像將以“雷達回波圖”的形式出現在氣象局的電腦上,類似于現在最流行的3D打印機。比如有一片云層飄來,雷達可將其每個面都拍下來,把立體圖像傳輸給氣象局。“這樣的雷達對于小系統天氣的監測很好用,特別是對一些短時的極端天氣能進行更好的監控。”舒毅說。
據了解,泉州歷史上曾有一部雷達,位于晉江羅裳山上,從1969年開始使用至1989年,后因機器老化等原因宣告退役。在過去的20多年里,整個泉州一直沒有自己的天氣雷達。待紫帽山雷達站建成后,將提高近海臺風的監測預警能力,進一步完善全省天氣雷達監測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