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C復合材料雜志近期發表了一篇題為《2013年:CPIC的一個轉折點》的報道,談到中國重慶國際復合材料公司(簡稱“重慶國際”或CPIC)在國外的發展。文章說:
當CPIC于2011年5月收購位于巴西的OCV卡皮瓦里玻纖公司時,它就開始走向國際。繼后該公司又收購了巴林的阿巴賽因玻纖公司,從而繼它在南美洲立足之后又在中東增添足跡,在較短的時間內增大了國際經營范圍。
一只腳在南美洲
2011年5月,CIPC從歐文斯科寧公司收購了巴西的玻璃纖維生產商OCV卡皮瓦里玻纖公司的100%股份。這是一個里程碑。CIPC巴西公司位于圣保羅郊區的卡皮瓦里市。該公司擁有350名員工,被視為巴西主要的表現增強材料制造商之一,占巴西國內市場玻纖供應量的40%。它生產合股無捻粗砂、直接無捻粗砂、短切原絲和短切原絲氈,但也從中國本土CPIC進口多種產品。去年3月,巴西CPIC經過了3個月的改建、購買新設備、進行一些結構改造和技術人員培訓之后,投運了新的生產線。這個現代化改造項目為公司提供了條件,使其增加產能60%,同時擴大了產品范圍。
另一只腳在中東
去年7月,CPIC宣布收購巴林的阿巴賽因玻纖公司(簡稱AFC)。CPIC最早于2008年與此公司合作。CPIC投入3500萬美金,收購了AFC的60%股份。AFC建立于2005年,屬沙特阿巴賽因集團。AFC的60000平方米ECR玻璃纖維工廠位于巴林國際投資園內,有2座池窯,年產能為60000噸。2012年,AFC的銷量達29000噸左右,產量和銷量比接近100%。收購AFC是CPIC在新形勢下保持全球競爭力的關鍵一步,獲得了顯著的協同效果。AFC擁有良好的平臺基礎,它靠近歐洲和美洲的最終應用市場,享有明顯的關稅優惠。一旦完全整合之后,預計此地將成為CPIC具有成本競爭力的全球性生產和銷售中心。AFC將成為CPIC的低成本海外生產基地和向歐洲和美洲輻射的高端產品出口基地。
能源成本在玻璃纖維總生產成本中占有很大比例。在中國,國內燃氣價格和勞力成本的上升壓力日益增大。巴林擁有豐富的天然氣資源,其能源成本不及CPIC現有成本的一半。那里一線員工的工資不高于中國的水平。巴林還是中東地區的一個自由貿易港,歐洲從巴林進口玻璃纖維的關稅只有3.5%,美國從巴林進口不存在關稅。運輸距離也短的多。因此,在巴林生產玻璃纖維并出口到歐洲和美洲可以解決上述兩個問題,增強公司的銷售利潤,擴大公司在歐洲和美洲的市場份額,提高公司的長期競爭力。CPIC的海外部署也瞄向這些長期目標。阿巴賽因集團已表示了與CPIC聯合發展玻璃纖維下游業務的意愿。該集團擁有明顯的本地資源優勢。CPIC可進一步考率利用AFC作為基地來整合纖維和制品業務,以滿足歐美用戶對在巴林、沙特阿拉伯及其他國際布點制造的CPIC制品的需求,從而提高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