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外大學合作的嶄新之路
哈爾濱工業大學副校長 韓杰才
哈工大自建校之初就與俄羅斯有著不解之緣,學校在不同發展時期都從不同側面折射了中俄兩國人民的傳統友誼。2011年,我校已與莫斯科國立大學、圣彼得堡國立大學、烏拉爾聯邦大學、遠東聯邦大學、鮑曼莫斯科國立技術大學、莫斯科動力學院等30余所俄羅斯工科精英院校共同成立中俄工科大學聯盟,并開展了實質性交流與合作,開創了兩國同類高校聯盟的先河,目前已成為兩國同類高校合作的典范。聯盟以“匯集中俄工科精英大學,培養高素質人才,推進中俄人才交流與科技合作,促進兩國創新型經濟的共同發展”為宗旨,開展了卓有成效的科技合作及人文交流,在中俄兩國教育界、科技界產生了良好的影響。
依托哈工大的教學、科研機構和2004年成立的國家級 “中俄科技及產業化中心”, 2011年2月21日,“哈工大中俄人才交流和科研合作基地”獲國家教育部批準成立,并被納入國家 “中俄人文合作委員會”框架。基地將依托哈工大已存在的各類對俄交流平臺,進一步深化我國高校與俄羅斯高校務實合作,使得對俄合作成果惠及國內其它高校。
在中俄雙方的共同努力下,中俄工科大學聯盟(ASRTU29)的建設與發展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一是依托“中俄人才交流與科技合作基地”創建中俄兩國青年學生定期開展科技文化交流的長效機制,傳承中俄世代友好,加深中俄兩國青年學生間的友誼。
二是秉承“搭建平臺,促進中俄合作交流”的原則,在原有我校召開的“中俄材料科學年會”、“中俄宇航技術研討會”和“中俄能源技術研討會”等13個固定學術會議的基礎上,依托基地,利用阿斯圖國際學術交流平臺,擴大交流范圍,不斷提高中俄兩國高校專家、學者的學術交流、科研創新和國際交往能力。
三是堅持把人才培養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結合特色優勢人才培養項目,積極推進中俄兩國復合型科技俄語人才的培養,全面推進阿斯圖聯合研究生院和俄羅斯來華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的建設與發展。
可以說,經過幾代人近百年的不懈努力,哈爾濱工業大學對俄交流與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做出了自己的特色。站在新的起點,面向未來,哈工大將充分發揮地處東北亞,輻射俄羅斯及獨聯體的地緣優勢,緊密結合國家重大戰略,凸顯其在全國高校對俄合作的引領作用,力爭成為新時期我國高等教育領域對俄合作的橋頭堡。我們堅信,只要中俄兩國的優秀大學攜起手來,定能為兩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和兩國先進科學文化的傳播做出貢獻,注入動力,探索出一條21世紀大學合作的嶄新之路。
搭建中俄青年科學家交流的重要平臺
科技部國際合作司司長 靳曉明
應習近平主席和普京總統倡議,2014-2015年雙方共同舉辦 “中俄青年友好交流年”。“中俄青年友好交流年”將推動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繼續在高水平上運行,促進中俄世代友好,帶動雙方在科學、教育、文化等各領域務實合作。“交流年”將按照“廣交朋友、深化合作、面向未來、世代友好”的方針,以及“跨領域、廣覆蓋、多層次、不間斷”的原則舉辦。“2014中俄青年科學家交流論壇”是在“中俄青年友好交流年”框架下舉行的多場重要青年科學家交流活動之一。
科技合作是連接中國與俄羅斯最重要、最活躍、最持久的紐帶。通過中俄總理定期會晤委員會科技合作分委會所形成的有效合作機制,使中俄科技合作在平等互利、成果共享、保護知識產權的原則基礎上得到了良性的發展。
近年來,中俄兩國在科技領域的交往日益密切,雙方在納米技術、能源、節能、環保、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等科技發展優先領域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合作,兩國大學、科研院所間的訪問交流日益密切。通過開展國際科技合作,互相利用科技資源,中俄兩國都獲益良多。
繼續深化中俄雙方在高技術和創新領域的合作,迫切需要多多引導兩國科技人才,特別是青年科學家加強交流,開展科技研發、創新和成果轉化合作。“2014中俄青年科學家交流論壇”的舉辦為增進兩國青年科學家的互動和了解、拓展國際科技合作渠道搭建了一個獨特的重要平臺。
衷心希望,中俄兩國青年科學家們通過積極參與各種中俄青年科學家交流活動,進一步弘揚兩國老一輩科學家嚴謹治學、勤于奉獻的精神,為新一代青年學子樹立楷模,承繼中俄兩國傳統友誼,共同努力,共同創造新知識、新技術和新財富。
中俄科技合作有廣闊的空間
2014中俄青年科學家交流論壇暨中俄先進材料與加工技術國際會議學術委員會副主席、鮑曼莫斯科國立技術大學教授 謝爾蓋·雷茲尼克
通過本次論壇,我希望能給中國、俄羅斯兩國的科學家帶來一些先進的經驗和成果分享。中俄兩國在科技方面有廣闊的合作空間,尤其是在新材料領域。
我們和哈爾濱工業大學已經開展了實質性的合作,特別是在復合材料領域。復合材料領域的應用非常廣泛,可以應用在航天、造船、體育、道路建設等方面,鮑曼莫斯科國立技術大學和哈爾濱工業大學正在實施一個宏大的計劃,就是研究最新的、可應用在航天飛行器上的復合材料。
哈爾濱工業大學在復合材料領域的研究水平相當高,通過合作,我們雙方研究的水平在共同提高。這是我第一次來到青島,我知道青島正在發展藍色經濟,我想在深海潛水器的材料開發上,我們的技術會有用武之地。
中俄兩國人民有著深厚的友誼,我們這個論壇其中一個重要職責就是在兩國青年科學家之間建立起友誼。這次有許多俄羅斯的青年科學家來到青島,他們和中國的青年科學家們會有一些學術報告,也會有機會進行交流,他們有著各自的研究方向和優勢,我想他們會在這里找到未來的合作伙伴。我們要把中俄間的友誼傳遞下去,不是10年、20年,要100年。
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中俄兩國的高校能夠加入到論壇中來,共同分享我們的研究成果。
深化國際科技合作 助推社會經濟發展
青島市科技局副局長 徐凌云
今年以來,青島市科技工作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全國科技創新大會精神,以承擔國家技術創新工程和創新型城市“雙試點”任務為契機,圍繞青島市委、市政府重大戰略部署,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重點圍繞青島市社會發展和 “藍色、高端、新興”產業發展需求,加強頂層設計,進一步完善推進國際科技合作的政策體系。以世界眼光凝聚和整合國際創新資源,構建國際科技合作公共服務平臺。大力推進國際科技合作園區和基地建設,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人才,支持我市企業和研發機構 “引進來,走出去”,國際科技合作取得顯著進展。
一是不斷完善國際科技合作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鼓勵和支持開展國際科技合作的政策法規體系,出臺《青島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認定管理辦法》、《青島市國際科技合作促進工程》等政策和措施,正在組織編制 《青島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建設規劃》,搭建國際科技合作公共服務平臺,引導和鼓勵各區市開展國際科技合作,重點支持以企業為主體的國際科技合作項目。組建了青島市國際科技合作專家組,進一步發揮青島市科技交流中心在推動全市國際合作領域的協調服務作用。
二是布局建設國際科技合作園區和基地。圍繞青島市“藍色、高端、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升級發展要求,加強引導和扶持,在紅島經濟區、西海岸經濟新區、藍色硅谷核心區等規劃建設一批國際合作創新園區,重點在節能環保、新能源、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裝備制造、新材料、海洋科技、現代服務業等領域,吸引全球先進技術項目、高端人才團隊等落戶創新園區,實施一批高端成果產業化項目,爭創國家級國際合作園區。
2013年,青島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建設取得顯著進展,中德生態園獲批“青島國家綠色制造國際創新園”,成為我市首個國家級國際創新園。目前,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海洋科技、環境保護和現代服務業等領域建設的各類國家級國合基地總數達到16個,市級國合基地已達21家,領域和空間布局進一步優化,在創新引領示范和輻射帶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是進一步拓展國際合作深度。我市的主要產業起步和發展都得益于成功的國際合作。目前,我市瞄準國家目標,積極參與國家的政府間和多邊科技合作項目,努力拓展國際科技合作的深度,提升合作的質量和水平。引導企業和高校科研機構結合全市發展需求開展國際科技合作,從引進單個技術成果,向支持引進國外研發機構提升,并支持技術輸出,帶領我市企業走出去。
為增強青島海洋領域研發和產業競爭力,打造藍色產業領軍城市,我市重點與烏克蘭、挪威、日本等國家合作建設了海洋工程領域研發機構,引進國外高端研發人才,進一步增強了青島海洋工程領域競爭實力。
四是積極引導企業和科研單位“引進來走出去”。目前,青島市的科技合作伙伴已遍布全球。除了與北美、歐洲、前獨聯體國家、日韓等傳統合作國家和地區以外,近年來加強了與以色列、中東歐、東盟、非洲等區域的科技合作交流。
今年以來,美國天時海洋石油裝備研究院、挪威諾瓦克(青島)海洋工程設計院、日本日東電工海洋防腐產業化基地、中烏特種船舶研究院等一批高水平研發機構相繼落戶青島。我市科技部門與英國、芬蘭、以色列等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加強合作,簽署《國際科技合作意向書》,為我市企業引進先進技術、項目和人才,提升創新能力提供專業化服務。
積極推動我市企業走出去。支持南車青島四方公司等企業參加我國政府代表團出訪泰國、中東歐國家,展示我國高技術成套裝備研發制造水平。利用尼日利亞總統訪華的契機,積極向尼方部長、州長代表團推介我市現代農業技術和先進制造業企業,促成尼日利亞的大學和企業與青島農業大學、青島順德塑料機械公司等科技合作,并與農大簽定了《尼日利亞河流州科技大學與青島農業大學合作備忘錄》等,拓寬了我市企業、大學的技術“走出去”渠道。
五是加強國際技術轉移工作。圍繞我市產業發展需求,引進英、俄等知名大學、高水平研發機構設立的科技服務機構,建立引進先進技術的暢通渠道,搭建國際科技合作服務平臺,培育國際科技合作服務團隊,為我市企業等開展國際科技合作提供政策咨詢、國際技術轉移、科技外事等專業化服務。與中國科技交流中心、牛津大學ISIS科技創新公司等簽署合作協議,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技術轉移工作,與我市現有的技術轉移服務體系嫁接,逐步建立網絡化的國際技術轉移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