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微企業往往是家族企業,家族企業常常遇到的兩個難題是傳承和創新。創業者總有退出經營一線的一天,繼任者能否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記者來到沈陽風電設備發展有限責任公司采訪,這家典型的家族企業一次次“華麗轉身”給出了這個難題的答案,令人印象深刻。
過去解決海島發電,只能依靠成本昂貴且不環保的柴油發電。如今,這一國家重大綠色可再生能源科技研發項目已經實現突破。您可能不會想到,承攬這一國家課題的竟然是咱們沈陽的一家企業,坐落在蘇家屯區的沈陽風電設備發展有限責任公司。
父輩起家 曾經做到行業最大
坐落在蘇家屯區的沈陽風電設備公司二樓,年僅36歲的總經理戴崢崢接待了記者。一身藍色的工裝,一臉的陽光,他的年輕和朝氣大大出乎記者的意料。“沈陽人和玻璃鋼有限公司是父親一手創建起來的……”剛見面,戴崢崢就開門見山地介紹了企業的發展歷程。經過多年的努力,戴崢崢的父親把公司的份額逐年做大,他們的拳頭產品—玻璃鋼離心風機—至今在行業里都是一流的。
“玻璃鋼產品的市場份額就那么大,發展的空間又非常有限,企業必須研究產品的升級和延伸。”戴崢崢說,民營企業最看重的就是市場,也與市場的節拍跟得最近。盡管父親一手把家族企業做起來,卻不固步自封,他總是在研究市場的風向中,為企業尋找更大的機會。面對并不光明的市場前景,父親就開始研究產品的延伸與轉型,在沈陽工業大學風能技術研究所的專家指點下,2004年投入1000萬元,注冊成立了沈陽風電設備公司,開始清潔能源方向的嘗試。
子承父業 放棄留英工作機會
2006年,在英國謝菲爾德大學行將完成研究生學業的戴崢崢,本已在英國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但是父親的一聲召喚,讓這個戴家的唯一男孩猶豫了。父親要把自家的產業留給他來經營,他自己是學機械的,如果結合自家企業,也會有很好的發展空間。經過慎重思考,戴崢崢回來了,一頭扎進了風電公司干了起來。
“我之所以能有今天的發展,與父親的開明、放手有絕對關系。”戴崢崢出任風電公司總經理后,父親把公司的全部工作都交給他掌管,自己全身而退,過上了自在的退休生活。
以自家企業的利潤為支撐,戴崢崢舍得把大筆資金用在了企業升級產品的研發上。他堅定走產學研之路,第一時間組建了一支由教授、研究員、博士、碩士、海歸人員構成的,有較為豐富研發經驗及較好實用性可靠性技術的研發團隊,與國內多家頂級科研院所、業內一流專家合作,從事中小型風力發電機組的開發與研制,水平軸式海洋潮流能裝置透平葉片系統的開發與研制,并提供相應的配套解決方案。如今,這支團隊作為市級技術中心,共擁有研發人員47名,其中兼職專業技術人才及專家19名。戴崢崢帶領團隊研發100千瓦小風電項目,他們研發出的“100千瓦以下直驅變槳矩風力發電機組”,根據查新報告,填補國內空白,并獲得了沈陽市科技成果獎和沈陽市科技進步獎,現已小批量生產。
憑借自身的力量,去研發更高的科技產品,這對一個家族企業里走出的年輕來說,實為難能可貴。盡管家族企業轉型升級需要巨大的勇氣與資金,畢竟,戴崢崢走出了堅實而可貴的一步……
科技主導 家族企業華麗轉身
初嘗研究成果的甜頭,戴崢崢的研發小組一發而不可收。他們連連向更高的科技項目進發。其中他歷盡一次次的失敗與坎坷,但成功的橄欖枝還是頻頻向他“招手”:
2009年,經過兩年的研發,他主持研制成了長度37.5米的1.5兆瓦風電機組復合材料葉片,在實際并網發電過程中,表現不俗。
2007年以來,先后參與了國家海洋局重大科技專項課題、科技部科技支撐計劃項目課題、國家海洋可再生能源專項資金課題、國家海洋可再生能源專項資金課題的研究,均圓滿完成了所承擔的任務。
最為可圈可點的是,2012年他們接下的國家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海島高可靠獨立風能供電系統產業化。該項目主要針對我國遠離大陸海島缺電少水的現狀,可滿足海防駐軍、無人島開發、無電網覆蓋有居民島嶼的低成本用電需求,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技術,安裝設備簡單、主機免維護、運行成本低,有著極大的市場推廣價值。
采訪中記者得知,無論是參與國家重大研發項目,還是自己設計新產品的研發,都需要大筆資金的支撐。公司僅研發經費一項就達150余萬元,占到了銷售收入的6.3%。“風電公司目前還沒有形成產能,利潤也是微乎其微,等到新產品可以形成反哺時,我們將加大在研發方面的投資力度。”戴崢崢對記者說。
一個企業只要擁有創新的力量,就可戰無不勝。我們完全可以期待,戴崢崢和他的企業一定會創造新的驚喜與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