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力發電作為目前最經濟的、最成熟的可再生能源技術,在這次能源革命中,已經成為先鋒力量。
據全球風能理事會統計,全球已有100多個國家涉足風電利用和開發,近10年風電裝機容量平均年增長率超過23%,并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2009~2013年,連續5年新增裝機超過3500萬千瓦,5年間共增加兩億千瓦,到2013年底達到3.2億千瓦。到從地區看,亞洲、歐洲及北美是全球風電發展的主流市場,亞洲新興市場增長迅猛,中國風電市場是全球最大、最穩定的市場。
根據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統計,2013年,我國新增裝機超過1600萬千瓦,占全球新增裝機容量的45%,截至2013年底,我國累計裝機容量超過9100萬千瓦,占全球風電累計裝機容量近1/3,穩居世界第一。
可以說,風電已經擔當了能源革命的重任,已成為重要的替代能源,在某些國家甚至已經成為主力電源。在歐盟,風電多年成為成最大新增電力來源;在美國,風電已超過天然氣發電,成最大新增電力來源;在我國,新增風電裝機也達到新增火電裝機的一半。最近的統計數據顯示,在許多國家的電力供應中,風電已占其年電力供應相當高的比例,例如丹麥33%,西班牙21%,德國9%,美國4%,中國3%。全球各國都在繼續雄心勃勃地制定和出臺風電發展政策。可以預見,風電將繼續領跑全球能源革命。
認證與產業相伴發展
風能檢測認證源于歐洲,已有近40年的歷史,是與歐洲的風能產業同時起步、相伴發展的。上世紀70年代,丹麥根據國內風電發展需要,制定了本國的風電機組檢測和認證制度,也成為全球第一個倡導和使用風電機組質量認證和采用標準化系統的國家。
早期風電設備的檢測認證主要發生在歐洲。歐洲在風電產業發展的初期就建立的風電機組認證體系,為提高風電機組質量、推動機組技術進步、促進風電行業的產業化發展提供了保障。風能認證和風能產業的互動式發展也使歐洲一直擁有世界上最完善的風電標準、檢測及認證體系。目前,國際上通用的風電設備質量認證模式為國際電工委員會(IEC)制定的《IEC WT 01風力發電機組合格認證規則及程序》就是根據風電認證先驅國家,丹麥、德國、荷蘭等國的認證程序轉化而來的。
隨著風電產業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發展風電的國家認識到對風電設備進行檢測和認證的必要性,包括丹麥、德國、荷蘭、挪威、西班牙、瑞典、美國、印度在內的很多國家已經建立風電設備檢測和認證體系。其中丹麥、德國、荷蘭、西班牙、印度等國推行風電強制性認證,美國進行風電推薦性認證,而英國、中國的風電認證是自愿性認證。
我國目前已經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風能認證體系,我國的風能認證體系具有3個特點,即技術含量高,技術水平提升快;國際化程度高,建立的認證體系與國際完全接軌,認證結果得到國際廣泛采信;服務國家產業發展,成為國家有關部門對產業進行管理的重要市場化手段。
風能認證作用巨大
風電機組產品型式認證采取設計評估+制造評估+型式試驗的模式,對風電設備進行設計評估是與其他產品認證的最大區別。開展風電設備認證,不僅要配備先進的軟件,還要培養會使用軟件,并積累了長期使用經驗的工程師。這些工程師要熟悉大量標準,不僅是風電設備本身的標準,還包括其他相關基礎標準,比如材料標準,鋼結構規范,甚至螺栓的標準等。所以,開展風電設備認證,技術能力要求很高。需要很長的時間進行技術能力建設。
風能認證對風能產業的發展表現在兩個方面,在支持風電技術創新方面,一方面,在認證過程中要對設計進行評估,掌握國際最前沿技術信息和對標準有深刻理解的認證機構,可以及時地將這些信息傳遞給客戶,促進其技術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認證機構通過對市場需求的理解和在認證和檢測過程中收集到的數據,進行依托大數據的知識挖掘,制定新的標準和技術規范,指導企業完善設計,進行技術創新。
在支持企業“走出去”方面。隨著我國風電設備制造企業的發展壯大和國內市場的逐漸飽和,“走出去”拓展國際市場成為風電裝備企業的必然之路,而風電產品認證作為市場準入條件已逐漸成為各國的普遍要求。與國際接軌的風能認證體系,作為跨越技術性貿易壁壘的主要方法,有了地推動和促進了我國風電裝備進軍海外市場。(□ 秦海巖 作者系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北京鑒衡認證中心有限公司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