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0日,重慶博巨玻璃鋼有限公司研發生產車間,工人正在生產一種用于公交站亭的新型玻璃鋼型材。記者 梅垠 攝
“想知道專利有啥用嗎?我們企業的發展經歷可以給你答案——從2011年起,企業每年1000多萬元的銷售收入中,專利產品收入占了90%以上。”11月20日,在第八屆中國專利周重慶地區活動現場,重慶博巨玻璃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博巨公司”)行政副總經理余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因為有專利這個“護身符”,2007年才成立的博巨公司已成為重慶乃至周邊地區最大的玻璃鋼拉擠型材生產企業,也帶動了整個復合材料行業拉擠型材的深度開發應用。
要想在復合材料領域生存發展,其實并不容易。余勇坦言,創立之初,企業也面臨過選擇困境——在復合材料產業并不算發達的重慶,大大小小的玻璃鋼企業就有200家左右,如何生存下來成為企業首先考慮的問題。
“當時,雖然干這行的企業很多,但由于生產工藝單一,產品造型、強度等都受到影響,玻璃鋼只在汽摩、軍工等領域有簡單應用,很多潛在市場都未開發出來。”余勇表示,經過調研發現,隨著國家推進城市化發展戰略,市政建設成為城市建設的重點領域。由于重慶及西南地區多酸雨,木材、鋼材等常用材料不具有較好防腐性能,迫切需要成熟的復合材料類產品來滿足相關需求。
為此,基于玻璃鋼耐腐蝕、防潮、不易變形及造價較低等特點,他們決定另辟蹊徑,在市政、交通、園林設施等領域開拓玻璃鋼的應用市場。
盡管只是一家小型民營企業,但他們在新產品開發上很舍得花錢,每年都要拿出銷售收入的10%左右用于研發,通過把拉擠、模壓、真空成型等生產工藝進行整合和再創新,引入玻璃鋼拉擠生產線,開發出護欄拉擠型材模具和產品。由于“邊開發新產品、邊申請專利”的理念貫穿始終,在公司成立的第二年,他們就申請了兩項發明專利。
“我們的策略是,產品初步設計必須基于已有的專利技術,用專利為新產品提供支撐。”余勇稱。
對專利的重視,的確也讓該企業嘗到了不少甜頭。2011年,在璧山道路分類垃圾桶產品招投標中,博巨玻璃鋼面對四五家競爭者,因為有專利保護“護身”而脫穎而出,拿下了該區所有分類垃圾桶的訂單。
“如今,我們的銷售人員在向客戶介紹和推廣產品時,都會非常自豪地說‘這是專利產品’。”他告訴記者,專利不僅幫助企業在市場上站穩了腳跟,還幫助企業掌握到市場定價權。
前不久,云陽縣因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城鎮,需更換原有的公交站亭。博巨公司開發的具有文化特色的仿木智能FRP公交站亭,最終得到了有關部門的認可。
“在敲定設計方案的同時,我們也申請了發明專利。正因為有了專利‘護身’,在與第三方公交站臺經營公司進行合同談判時,我們獲得了充分的市場定價權和獨占權。”余勇表示。
從企業建成投產之初,年銷售收入僅100多萬元,到如今年銷售收入1000多萬元,專利讓博巨公司實現了快速成長,產品已在重慶、四川、湖北、湖南等省市推廣應用。
“目前我們已獲得12項專利,其中5項發明專利。今年又申請了7項專利。”余勇透露,以專利產品作為支撐,企業還將不斷完善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等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在市政、交通、園林等玻璃鋼的細分市場上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