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來,棗強縣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在結構調整、創新驅動、環境優化等方面持續發力,著力培育經濟增長新動力,有力推動了縣域經濟的跨越發展。全年實現生產總值84億元,固定資產投資85.2億元,財政收入突破1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8%、20.7%和25.1% 。
結構調整發揮帶動力。棗強縣把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優化經濟結構作為經濟有序增長的重要路徑,通過對傳統產業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改造和大力培育壯大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等新興業態,激發產業增長點,助推縣域經濟跨越發展。在傳統產業方面,該縣重點打造了亞森工業機器人,引進了雙誠液態金屬項目,增上了國內第一條柔性托輥流水線、德國全自動印刷生產線等大批工裝設備,為機械制造業發展樹立了標桿。在玻璃鋼產業,他們創新工藝,推出了玻纖織物深加工技術,開發了陶瓷涂層材料,恒潤多基復合材料列入國家“863”計劃,讓玻璃鋼產業“老樹發新芽”,形成了新的生產力。在皮毛產業,他們通過建設“裘皮產業人才孵化中心”和“研發設計中心”,提高皮草創意附加值,雪圖蒂納、北極皇后、香港貂等十余個品牌,成功打入國際市場;同時,該縣進一步優化經濟結構,重點發展電子商務和現代物流等服務業,打造了買皮網、亞洲貂淘寶商城、和凡雅皮草城三大平臺,36家電商入駐,完成線上交易額11億元。吸進了河北港口綜合物流園和興龍電子商務倉儲物流園2個物流服務項目。隨著智能裝備、液態金屬、電商物流等項目的落地,傳統產業轉型與新業產業培育同步發展的態勢已經形成。
創新驅動提高競爭力。棗強縣緊緊把握經濟發展新動向,把著力點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積極推進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依托雄厚的研發平臺,激活內生項目活力,力求實現企業再造、效益倍增。他們以科研院所合作為依托,著力打造檢測、檢驗“兩個中心”,培育了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先后建成了河北省復合材料產業技術研究院、裘皮檢測國家重點實驗室、河北省空調檢測中心、河北省機電一體化中試基地等幾大科技創新平臺,加快了瑞星公司工程技術實驗室、科力公司空氣源熱泵實驗室改造提升步伐。去年,該縣30家骨干企業與33余家高校院所建立起了產學研合作關系,總投資20億元,對16家企業進行了技術改造,轉化科技成果40多項,內生培育了14個高端項目,投資比例占去年重點項目建設總額的39%。恒潤多基復合材料、分布式光伏發電、華盛空冷器等內生高端項目,重塑了產業結構,推動和促進了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
環境優化增強吸引力。棗強縣把優化經濟發展的軟硬環境,作為產業要素聚集的重要舉措,通過完善園區配套設施建設打造“硬支撐”,優化政策環境增強“軟實力”,聚集產業發展的“合力”。按照“企業集中、產業聚集、集群發展”的工作思路,該縣累計投資近百億元,不斷加強和完善皮毛產業園、玻璃鋼工業園、中小企業創業園、秀屯輸送機械產業園、馬屯燃氣具設備制造園等五大園區基礎建設,傾力構筑產業集群、集約發展平臺。同時,該縣著力優化經濟發展“軟環境”,為企業快速發展提供“動力源”、“助推器”。實施了“流動紅黃旗”制度,對服務態度差、服務效率低、服務成果不明顯的鄉鎮、部門授黃旗,并對其主要領導進行誡勉談話或免職處理,倒逼服務升級。出臺了《關于對企業扶優扶強的實施意見》,建立了縣級干部定點幫扶重點企業制度,積極為企業發展出謀劃策、排憂解難。設立了工業企業技術改造專項資金1000萬元,用于支持行業領先企業、戰略新興產業、引進戰略合作伙伴企業的技術改造,著力培育領軍企業。以服務中心為平臺,優化服務環境,整合25個部門的76項行政審批權,在政務中心集中辦理,提高辦事效率。軟硬環境的提升和優化,使招商和項目建設實現了歷史性突破,全年在建億元以上項目38個,總投資161億元,超過前兩年總和。駒王掛車、昌達養殖等4家企業成功掛牌上市。
結構調整發揮帶動力。棗強縣把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優化經濟結構作為經濟有序增長的重要路徑,通過對傳統產業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改造和大力培育壯大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等新興業態,激發產業增長點,助推縣域經濟跨越發展。在傳統產業方面,該縣重點打造了亞森工業機器人,引進了雙誠液態金屬項目,增上了國內第一條柔性托輥流水線、德國全自動印刷生產線等大批工裝設備,為機械制造業發展樹立了標桿。在玻璃鋼產業,他們創新工藝,推出了玻纖織物深加工技術,開發了陶瓷涂層材料,恒潤多基復合材料列入國家“863”計劃,讓玻璃鋼產業“老樹發新芽”,形成了新的生產力。在皮毛產業,他們通過建設“裘皮產業人才孵化中心”和“研發設計中心”,提高皮草創意附加值,雪圖蒂納、北極皇后、香港貂等十余個品牌,成功打入國際市場;同時,該縣進一步優化經濟結構,重點發展電子商務和現代物流等服務業,打造了買皮網、亞洲貂淘寶商城、和凡雅皮草城三大平臺,36家電商入駐,完成線上交易額11億元。吸進了河北港口綜合物流園和興龍電子商務倉儲物流園2個物流服務項目。隨著智能裝備、液態金屬、電商物流等項目的落地,傳統產業轉型與新業產業培育同步發展的態勢已經形成。
創新驅動提高競爭力。棗強縣緊緊把握經濟發展新動向,把著力點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積極推進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依托雄厚的研發平臺,激活內生項目活力,力求實現企業再造、效益倍增。他們以科研院所合作為依托,著力打造檢測、檢驗“兩個中心”,培育了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先后建成了河北省復合材料產業技術研究院、裘皮檢測國家重點實驗室、河北省空調檢測中心、河北省機電一體化中試基地等幾大科技創新平臺,加快了瑞星公司工程技術實驗室、科力公司空氣源熱泵實驗室改造提升步伐。去年,該縣30家骨干企業與33余家高校院所建立起了產學研合作關系,總投資20億元,對16家企業進行了技術改造,轉化科技成果40多項,內生培育了14個高端項目,投資比例占去年重點項目建設總額的39%。恒潤多基復合材料、分布式光伏發電、華盛空冷器等內生高端項目,重塑了產業結構,推動和促進了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
環境優化增強吸引力。棗強縣把優化經濟發展的軟硬環境,作為產業要素聚集的重要舉措,通過完善園區配套設施建設打造“硬支撐”,優化政策環境增強“軟實力”,聚集產業發展的“合力”。按照“企業集中、產業聚集、集群發展”的工作思路,該縣累計投資近百億元,不斷加強和完善皮毛產業園、玻璃鋼工業園、中小企業創業園、秀屯輸送機械產業園、馬屯燃氣具設備制造園等五大園區基礎建設,傾力構筑產業集群、集約發展平臺。同時,該縣著力優化經濟發展“軟環境”,為企業快速發展提供“動力源”、“助推器”。實施了“流動紅黃旗”制度,對服務態度差、服務效率低、服務成果不明顯的鄉鎮、部門授黃旗,并對其主要領導進行誡勉談話或免職處理,倒逼服務升級。出臺了《關于對企業扶優扶強的實施意見》,建立了縣級干部定點幫扶重點企業制度,積極為企業發展出謀劃策、排憂解難。設立了工業企業技術改造專項資金1000萬元,用于支持行業領先企業、戰略新興產業、引進戰略合作伙伴企業的技術改造,著力培育領軍企業。以服務中心為平臺,優化服務環境,整合25個部門的76項行政審批權,在政務中心集中辦理,提高辦事效率。軟硬環境的提升和優化,使招商和項目建設實現了歷史性突破,全年在建億元以上項目38個,總投資161億元,超過前兩年總和。駒王掛車、昌達養殖等4家企業成功掛牌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