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火了,但擺在面前的問題卻越來越多。
當無人機不再局限用于軍事用途后,它已經演化出各種形狀、尺寸,且出貨量很大。在今年的美國拉斯維加斯CES展上,記者就看到了不少來自全球各地廠商的商用無人機,包括亞馬遜用作快遞的大而堅固的無人機、低于150美元的玩具型mini尺寸的無人機。
然而,盡管行業應用場景越來越多,懸在無人機產業頭頂上的烏云,是一直未有定論的無人機監管和標準等相關法律法規。
起飛審批尚無明確規定
最近幾天,淘寶用無人機送快遞的新聞在網上熱炒,事實上就在第二天,一場由多方參與的小型航空器管控工作會就“被”召開,主題就是圍繞淘寶這次 事件進行調查說明,并且明確無人機相關單位責任,其間北京空軍、民航、市公安局、治安總隊、新聞辦、中國AOPA、快遞行業代表都參與了討論。
根據事后流傳出來的會議內容,治安總隊已經查明了當天的“飛行全過程”,并且指出這種行為存在不安全因素。而北京空軍則表示對事件并不知情,因為該次飛行行為沒有申請飛行活動,“不符合”現在對無人機飛行航空管制規定的要求。
對于無人機的飛行監管,在目前低空尚未開放的國內還處于較為模糊的階段。根據中國民航局2009年6月26日下發的《民用無人機空中交通管理辦 法》,規定“組織實施民用無人機活動的單位和個人應當按照《通用航空飛行管制條例》等規定申請劃設和使用空域,接受飛行活動管理和空中交通服務”,這也意 味著,民用無人機飛行應該劃入通用航空的范疇,但無人機要進行日常飛行,到底需要經過什么審批流程并不明確。
2013年的無人機駕駛員文件則相對具體了些,將無人機劃分為微輕小大四個類型,對隔離和融合空域下各種無人機駕駛員的管理進行了說明,并于 2014年4月30日,將在視距內運行的除微型以外的無人機,在隔離空域內超視距運行的無人機駕駛員的資質管理交給了中國AOPA。
上面提到的中國AOPA,全稱為中國航空器擁有者及駕駛員協會,是民航局旗下被授權管理無人機相關行業的機構。AOPA一位內部人士對記者透 露,目前,關于無人機飛行的相關申請流程正在制定之中,預計今年年中可以出臺,而即使相關規定出臺,后續是否有足夠的人力監管,也還是未知數。
而在美國,無人機的監管也是讓人頭痛的事情。2012年國會通過動議要求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在2015年前完善非軍事用途無人機的管 理規定,但直到去年,無人機的航行領域才開始被放寬。去年9月,FAA允許電影和視頻行業使用無人機,后來,房地產成像、農業監測和航測以及油田等領域企 業也獲得許可。
電子商務巨頭亞馬遜甚至希望尋求美國政府的幫助,以得到許可在美國境內展開無人機飛行測試。這家公司在致FAA的信中稱,由于美國境內對無人機 使用有限制,亞馬遜一直在室內和其他國家進行測飛。不少企業則認為,如果美國不盡快推出無人機商業飛行的規則,將會在價值數百億美元的無人機市場落后其他 國家。
資本蜂擁技術標準缺失
盡管監管方面的相關規定尚未明晰,但看中無人機市場的資本,甚至是上市公司已經不在少數。
資本市場上,主營煤礦、建材機械的山東礦機(002526.SZ)就已經宣布投資4100萬元,與珠海星宇航空技術有限公司張涪生高級工程師合 資組建輕型多用途短距起降無人機制造公司,而鑄鍛件制造商通裕重工(300185.SZ)也宣布其孫公司常州海杰冶金機械制造有限公司與中國電子科技集團 公司第二十七研究所將在無人機研發制造、有人機及無人機系統應用等領域展開項目合作。此外,還有不少民營企業開始與高校或研究所合作進行無人機研制,動輒 投資上億。
風范股份(601700.SH)也是其中之一。2013年3月,其與西北工業大學常熟研究院有限公司、常熟市聯合航模有限公司以及自然人張煒共 同出資組建合資公司,其中,風范股份占股40%,是相對第一大股東,卻也是股東中唯一沒有無人機相關經驗的企業。在此之前,西工大已經擁有多年參與研制軍 用無人機的技術和經驗,張煒就是這一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而常熟聯合航模有限公司則在復合材料和無人機機殼制造領域浸淫多年。
根據記者從風范股份了解到的最新消息,公司研制的無人機,已經銷售給常熟市公安局進行日常巡邏工作,還有山東一家企業用其進行無人機駕駛培訓,公司還在與國家電網等老客戶探討,利用無人機完成高壓電力的巡線工作。
不過,在風范股份看來,民用無人機市場除了監管標準模糊,目前國家也還沒有形成權威的技術質量標準,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拉低了國內民用無人機的競 爭門檻。“比如有一些航模制作企業通過購買飛控系統,‘升級’為無人機制造企業,這樣的企業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制造的無人機在續航時間等指標和性能上也 很難保證,但也開始占據一定的市場。”
這似乎又產生了一個問題,當科技的發展和創新與現行體制沖突的時候該怎么辦?“新的科技革命不僅是對創新能力的洗禮,也是對科技政策的考驗。” 中國工程院一院士曾經在這個問題上作出呼吁,政府在自主創新技術落地及應用領域要積極作為,加強支持和協調,要健全激勵機制、完善政策環境,為企業繼續自 主創新保駕護航,而不是一棍子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