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傳衛表示,在過去十年間,中國風電發展的增長速度世界罕見,中國風電的裝機量從2005年《中國可再生能源法》頒布時的50多萬千瓦飆升至今已有1.2億千瓦。他表示,新能源已經對中國的環保、能源產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新能源對綠色GDP的貢獻最多,目前中國的風電、太陽能加起來有1.5億千瓦裝機總容量。
張傳衛表示,清潔能源現在有非常好的發展空間,中國已經是全球最大的清潔能源風電太陽能裝機國、最大的裝備制造國,每年保持了將近三千萬裝機的風光新能源裝備投入商業運行。“新能源的發展在未來5年可能更加轟轟烈烈,對社會帶來的變革絕對不亞于互聯網。 ”因此,他認為進行新能源的開發,控制化石能源的開發,是從源頭上解決減排、環保和大氣治理問題。
張傳衛認為,要把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業產業帶打造好關鍵是要創新驅動,不能再走東北裝備產業基地、華東裝備產業發展的老模式。
張傳衛表示,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業產業帶的創新應該高起點、高定位,必須據廣東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進行規劃。他舉例說,佛山的智能制造、中山的新能源裝備、珠海的民用通用航空、江門的軌道交通、陽江的海工裝備,這六個代表性產業都是戰略性新興產業,都是中高端裝備,對技術的依賴度、對商業模式的依賴度特別高。
張傳衛談到,中國的裝備“走出去”確實好不容易,“中國現在的裝備制造跟外國相比,除了技術、商業模式,更重要的是交易成本太高。”他指出,人力成本、環境成本、資金成本等負能量的東西影響了裝備企業迅速成長。
張傳衛還談到,珠江西岸的能源裝備在國內小有名氣,三大整機廠在全球也有領先的東西,但在全球行業比較中優勢不明顯,沒處于主導地位。他認為珠江西岸的能源裝備產業要在全球脫穎而出,省委省政府須要在珠江西岸培育大集團或龍頭,培育大的裝備產業作為重點抓手,“要用創新驅動的戰略在體制、機制上進行考慮,在重大戰略資源、土地資源、資金資源上要集中力量辦大事,突破一些發展瓶頸性問題。”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實施“中國制造2025”,加快了從大國向強國的轉變,張傳衛認為,“中國制造2025”的核心內容是升級版的中國工業化,“裝備工業、裝備制造業是國家工業的棟梁,骨架,如果離開了制造,離開了裝備,一切都無從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