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國務院發布了本土化的工業4.0規劃:《中國制造2025》,提出在接下來10年里,我國將實施制造強國的戰略。就在本周,《中國制造2025》的“常州行動綱要”也正式發布。常州本土制造業未來又將迎來哪些新變化呢?
機器換人 智能制造在制造業“破冰”
在常州市武進五洋紡織機械有限公司的數字工廠里,王水正在與工人一道調試這臺剛從日本進口的設備。
在這個總投資1.5億的數字化工廠里,過去需要兩到三天才能完成的紡機部件,如今只要4個小時就能下線。五洋紡機在業內的另一個創舉,是將紡機連上互聯網,公司技術人員可以在線了解投入使用中的機器設備運行狀況,并及時提供維修保養建議。
正是依托給紡機裝上“互聯網大腦”這一優勢,今年上半年,在紡織機械行業銷量縮減三成的形勢下,五洋紡機的銷量逆勢增長了三成。
在江蘇省剛剛公布的70家“江蘇示范智能車間”當中,常州有12家企業上榜,位列全省第二。常州億晶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的組件全自動智能生產車間,就是其中的一員。按照原先的規模,400兆瓦的生產線,人員勞動力需要1000多人,現在通過自動化車間的改造,僅僅需要300人不到的員工,產量不但沒有降低,反而比之前有所增長。
去年,常州市啟動了50個“機器換人”項目,總投資接近7億元。包括長海玻纖、波士頓鋰電池在內的多家企業,都建立了自己的智能化車間。
去年,常州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超過1.1萬億,在全國280個地級市當中,排名第25位。加快制造業向智能化轉變,已經成為常州打造“智能制造名城”的首要任務。
人機合一 掘金“工業4.0”
工業“4.0”的核心是智能化改造。智能化改造不僅僅局限在設備更新換代,更在于讓智能化成果發揮出最大的能效。機械和人才的雙重需求,對處于智能制造初級階段的本土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近,常柴股份有限公司的多缸柴油機車間,進入到智能化改造的試驗階段。看著一臺臺全自動機械安裝到位,工人們突發奇想,除了裝配流程自動化,像給機器加油這樣的工序,是不是也能讓機器代勞呢?常柴公司多缸機廠工作人員韋丹平說:“如果用上我們的自動化加油設備的話,每一臺機子過來,下面的托盤都有自己的讀寫頭,車過來,油就可以完美地加到每一個點上。”
車間工人的大膽設想,加上技術人員的改造,使得這臺原本用來注膠的機械臂,現在還承擔了加油的功能。如今,這個車間里的內裝機工藝,已經有五成以上實現了自動化。
盡管機器自動化程度提高了,然而,怎樣讓機器操作更靈活,怎樣讓工人接受智能化設備,成了當下企業運行中最大的挑戰。
發展智能裝備制造,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我市既定的發展戰略。
今年上半年,全市完成工業技改投入520億元,占到工業投資比重將近6成;同期,全市高新技術投資增長17.8%,增幅高于工業投資12.8個百分點。
在企業自身加大投資的同時,常州市還將建立30億元的市級工業和信息產業投資基金,重點支持智能制造、“四基”發展等制造業轉型升級關鍵領域。與此同時,以天合光能、快克電子為代表的一批企業,正在從原先的單一產品銷售,向提供整體化的系統增值服務轉變。市經信委主任蔣自平說:“今后我們的業態發展,并不光是賣產品,更主要是要賣服務,變一次賺錢為N次賺錢。有了三年行動計劃還不行,要化解成年度的工作計劃,我們要通過實際行動來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