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丹陽,孕育著新一輪發展熱潮,一個產業板塊正描繪著新的發展藍圖。
11月5日,中國·丹陽新材料產業推介會召開,業界目光再次聚焦丹陽。中車集團、中國商飛、中國兵器工業集團等10多家中字頭企業齊聚一堂,同時還有20多位在新材料領域有突出貢獻的行業專家、“國家千人計劃”專家為丹陽新材料產業發展把脈;一批來自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產業基金、投行也在第一時間發現了新材料產業領域的投資機遇,紛紛向丹陽的新材料企業拋出橄欖枝。
“丹陽是眼鏡之都,聞名遐邇,沒想到丹陽的新材料產業也是百花齊放。”推介會上,上海一家企業負責人很是感慨。丹陽產業特色鮮明,形成了以眼鏡、五金工具、汽車及零部件和木業為代表的傳統優勢產業,素有“眼鏡之都”、“工具之鄉”、“燈具世界”、“木業航母”的美譽。近年來,丹陽市委、市政府積極響應國家創新驅動戰略,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了以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裝備、新能源、生物醫藥為代表的五大新興產業,尤其是新材料產業成為了丹陽新的城市名片。
自2002年被認定為國家火炬計劃新材料產業基地以來,經過十余年的持續打造和建設,丹陽已成為國內高性能合金材料、高端纖維材料、新型建筑裝飾材料等領域集研發、制造于一體,在國內和業界有一定影響的新材料產業基地,其中高性能合金材料和碳纖維復合材料中的部分產品已與國防和國民經濟重大工程配套。2009年,被科技部、商務部聯合授予“國家科技興貿示范基地”稱號,2014年,被工信部評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軍民結合)。
新材料產業的快速發展,得益于近年來丹陽集聚資金、人才、技術等生產要素,按照“兩橫兩縱”的架構,在新興產業中優先發展新材料,使之成為丹陽重要經濟增長點,未來發展的主引擎。
新材料產業發展的“兩橫兩縱”架構即“井”字形架構,是指圍繞高分子材料,橫向上重點在碳纖維、玻璃纖維方向上進行品種布局,提升技術水平,占領行業制高點,縱向上瞄準航空航天、 軌道交通等國家戰略性工程,引導企業開發材料制品,形成產品集群。圍繞高性能合金材料進行布局,橫向上在鎂合金、鋁合金、鈦合金、鎳合金等輕質高性能合金材料上重點突破,引進先進技術,實施成果轉化,縱向上進軍國家軍工、核電等領域,形成產品集群。
江蘇恒神股份有限公司是丹陽新材料產業的龍頭企業,集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設計、研發、生產、銷售、技術應用服務為一體,是行業內、國內唯一一家擁有自原絲、碳纖維、上漿劑、織物、樹脂、預浸料到復合材料制品的全產業鏈企業,總投資46億元,投資規模、生產規模均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
在丹陽,像恒神一樣在新材料革命的大潮中勇立潮頭的還有國內首家掌握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鎳基高溫合金大型薄壁結構件精密澆鑄技術、并榮獲中航工業公司“鯤鵬獎”的圖南合金股份有限公司,國內為數不多可生產航空超薄(0.03~1mm)鈦合金和不銹鋼薄板的呈飛精密合金公司以及大力神鋁業有限公司、江蘇奇一科技有限公司、江蘇未來機械科技有限公司、江蘇格業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此外,天工的高合金工模具鋼年產能和綜合實力已連續三年位列世界前三。
在推進新材料產業發展過程中,丹陽積極推進航空航天復合材料配套園區、航空航天高性能金屬材料配套園區建設,打造省級高性能合金特色產業基地、碳纖維材料產業基地,提高了新材料產業發展的承載力。為提高新材料產業自主創新水平,丹陽堅持內外并舉,大力引進先進技術和高端人才,加快轉化重大科技成果,并積極引導企業和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發中心、工程技術中心。
今年10月,鎮江市委常委、丹陽市委書記童國祥帶領有關部門負責人、新材料企業代表赴武漢和成都的科研機構、高校,開展科技合作交流活動。西南交通大學已與丹陽共建了國家軌道交通電氣化與自動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丹陽分中心,為丹陽引進了多項軌道交通領域的先進技術成果,并與丹陽多家企業進行了合作;四川大學則利用在高分子復合材料運用上的技術優勢、與丹陽近10家企業進行了合作。目前,丹陽涉及軌道交通產業的企業有18家,年銷售收入達5億元,借助兩所大學的科研和平臺優勢,丹陽新材料產業在軌道交通領域的運用將能開拓更廣闊的空間。
通過一系列的產學研交流,已有數個項目也在丹陽落地生根。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丹陽市人民政府、江蘇格業新材料有限公司共建“超輕新材料及應用研究聯合實驗室”;江蘇恒神股份有限公司與北京化工大學、國網智能電網研究院攜手合作,成立了“碳纖維聯合研發中心”、“高性能碳纖維聯合實驗室”兩個產學研新平臺,為進一步拓展碳纖維材料的應用市場獲得更好的技術支撐和市場引導。此外,恒神還先后建立了江蘇省PAN基碳纖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江蘇省碳纖維及復合材料工程中心、國家級復合材料企業博士后工作站、科技部碳纖維及復合材料產業技術創新基地,同時在英國成立了恒神歐洲技術中心,憑借人才技術,恒神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碳纖維及復合材料制造技術,擁有發明、實用新型專利近百項。
完善的產業研發創新公共服務平臺,有效提升了丹陽新材料產業的研發能力和水平。目前,丹陽新材料行業擁有30多家省級以上研發機構,其中8家國家、省博士后流動站,15家省級工程技術中心、6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以及3家省級院士工作站,170多項技術填補國內空白,20多項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針對產業發展特點,結合實際,丹陽逐步制定和完善新興產業發展政策體系。該市根據省國家關于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政策,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快新興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關于加快新興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扶持和培育新興產業發展(含新材料)的政策文件,通過政策杠桿撬動產業快速發展。積極引導、鼓勵和支持企業進入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利用社會資本投資新興產業,天工國際、恒神碳纖維、圖南合金和中亞新材料等新材料企業先后在香港和天交所、新三板掛牌上市,進軍資本市場,為企業做大做強做優和科學規范管理贏得了市場先機。同時各業務主管部門主動對接國家、省關于加快發展戰略性新型產業的政策,通過與企業互動、宣傳和主動服務積極為企業爭取各級政策扶持,多措并舉助推產業快速、健康、穩步發展。
丹陽新材料產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艱難歷程,從加工生產到自主研發,技術成果轉化,研發生產能力和水平已取得了極大提升,目前已逐步步入從強到優的階段。截至2014年,丹陽新材料產業規模以上企業數量達62家,全行業銷售收入達429億元,其中,以圖南合金、恒神碳纖維、呈飛精密合金、大力神鋁業、奇一科技等重點企業為代表,基本建成了涵蓋高性能金屬材料、高端纖維材料、高分子復合材料等門類齊全的綜合性新材料產業體系,在我國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制品產業占有重要地位。
童國祥表示,為了更好地對接中國制造2025,丹陽已經制定了“丹陽行動計劃”,重點發展新材料、航空航天、軌道交通裝備、農機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此同時,為了更好發揮丹陽國家級軍民結合產業示范基地的優勢,以航空航天產業園和新材料產業園為載體,丹陽還成立了總規模3億元的軍民結合產業引導基金,進一步推動新材料產業的發展,尤其是大力發展以恒神為龍頭的高性能碳纖維材料、以大力神為龍頭的鋁合金復合材料和以圖南合金為龍頭的高強高韌高性能合金材料,積極拓展其在航空航天、國防軍工、軌道交通、深海作業等領域的應用。未來,丹陽將全力打造航空航天新材料產業基地和國家軍民融合示范基地,力爭形成一個千億級的產業板塊,打造國內新材料產業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