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要點:
碳纖維是應用相對成熟的新興材料。碳纖維是一種由聚丙烯腈經過預氧化、碳化等一系列化學反應形成的含碳元素的新材料。上世紀50 年代發明于美國的空軍基地,此后被應用于體育器材等領域。隨著碳纖維部件技術的發展,近年碳纖維已經較成熟的應用于部分工業領域,例如波音787 飛機、寶馬i 系列汽車等。對比傳統材料如鋼、鐵、鋁,碳纖維的品質更好,而且重量更輕,因此在追求低能耗、高品質的工業應用領域,碳纖維部件具備很好的應用前景,由此將帶動相應制造設備的需求;
上游碳纖維生產,需要破解價格倒掛的謎題。根據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2014 年我國碳纖維產能大約1.5 萬噸,實際產量大約只有3700 噸,而2014 年我國進口碳纖維大約1.2 萬噸。此外,國產碳纖維的生產成本大于海外進口碳纖維的進口價格,出現了嚴重的價格倒掛,其原因可能是我國沒有掌握碳纖維生產的關鍵技術及裝備。目前我國具備千噸級碳纖維生產能力的企業屈指可數,僅有個別企業可以生產出適合軍工和航空領域應用的t700/t800 碳纖維。除個別在研發的企業之外,還沒有國內企業可以提供生產碳纖維產品的生產線。同時, 落后的基礎工業材料也直接抑制了碳纖維下游部件的需求;
下游碳纖維部件應用,需要相關領域的突破。在海外,碳纖維部件已經較為成熟的應用于航空與汽車領域,而在我國,由于受到基礎材料品質的約束,航空領域,如飛機制造,還難以取得突破。不過,在汽車領域,已經有個別企業開始嘗試制造含碳纖維元素的相關部件。寶馬i 系列碳纖維汽車已經證明,至少在車身領域,碳纖維部件可以批量生產。因此綜合考慮,我們更看好碳纖維在汽車領域的應用。此外,在軍工產品、通信裝備、高鐵配件等相關領域,如果相應技術工藝取得突破,也會釋放大量需求;
產業鏈若被市場接受,設備的彈性最大。碳纖維應用近幾年才興起,從技術產業周期的角度看,在我國還屬于技術導入階段,還需要市場加深對碳纖維及其部件的認識,包括品質與經濟性的認識。高技術附加值的產品具備更高的溢價。因此我們認為,如果市場逐漸接受含碳纖維的部件,與上游碳纖維的生產企業相比,碳纖維生產設備的提供商及下游碳纖維應用部件與設備的提供商具備更大的業績彈性。目前涉及碳纖維產業鏈概念的重點公司相對較少,只有碳纖維下游應用領域的海源機械、康得新,碳纖維全產業鏈的恒神股份,碳纖維上游生產設備領域的精功科技以及準備生產碳纖維的和邦生物;
風險提示。國內碳纖維產業技術工藝未取得突破、部件市場認可度未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