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纖維工業在“十三五”期間的破局受到看好,國家安全戰略或支持行業走出黎明前的黑暗,站在歷史的轉折點,我們認為,對碳纖維產業鏈的投資回報分析視角將不可局限于過往的產品景氣波動邏輯,而企業的布局和格局更加重要;我們認為,產業鏈布局領先的行業龍頭公司將受益:率先突破關鍵生產工藝及高強中模T800S產品產業化領先的中復神鷹(中建材集團控股)、垂直一體化產業鏈并面向下游延伸領先的恒神股份。
國內碳纖維工業面臨三道坎:1)國內呈現結構性過剩、高端和低端市場冰火兩重天;2)流程長,控制點眾多,目前雖基本實現T700千噸級、T800百噸級技術突破,但最核心是穩定性、產品離散度,同日本相去甚遠;3)工藝及設備,我們認為工藝是關鍵,原絲的干噴濕紡是關鍵工藝,多學科交叉,且精密制造的工藝門檻甚高,取決于國內工業制造業整體發展水平(且關鍵設備國外封鎖)。
判斷一:成本下降空間有限,經濟性仍是發展較大的制約:在目前的產品等級上國內基本上全行業虧損(除了個別的小批量供軍工、高級體育器材等及部分復合材制造環節),我們判斷短期(1-2年)經濟性是發展的制約(假設政策補貼不變),因此判斷上游設備廠商短期很難看到需求的放量。
判斷二:僅從下游的環節難以實現全產業鏈的突破:碳纖維雖最終體現為復合材料應用,但工業鏈條從碳纖維原絲生產、碳化、預浸料、復合材料,有甚高的一致性要求,并且我國樹脂工業、界面浸潤劑(上漿劑)、模具設計、成型工藝等相關下游產業同國際仍有較大差距。
判斷三:高端是生存的突破:我們認為生存之道只能走向高端(如關鍵的干噴濕紡工藝),低端結構性過剩且成本下降空間亦有限,日本東麗(Toray Industries)供應波音為T800S高強中模等高端產品,并打壓我國中低端產品市場;國內市場看,我們認為當下國內汽車工業不算好的方向(但未來充滿想象空間),而國家安全戰略支持行業發展,我們看好航天航空、軍工領域、海工、建筑補強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