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春節,重慶國際復合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明過得不舒坦。
春節前,公司賬上僅有1000多萬元,節后馬上要支付2000多萬元員工工資,償還2000多萬元銀行貸款。
春節期間,全國上下都在放假,錢從哪兒來?在春節7天假期里,吳明沒少著急。
幸好,國際復合材料在歐美布點的銷售公司及時回款4000萬元,才立馬解了燃眉之急。
吳明感嘆,要不是早年間國際復合材料“聞風而動”,采取“借船出海”的策略,化解國內過剩產能,這次就真的危險了。
危局:
一哄而上 造成產能過剩“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現在回過頭看,在2005年-2009年的5年間,中國玻纖行業的境遇,很像狄更斯的《雙城記》里的這句話。
這5年里,全球玻纖市場一片欣欣向榮,作為一種用途廣泛的非金屬材料,需求量大幅增長。
這5年,中國的玻纖企業一哄而上,擴張產能,幾乎每個月都有新的生產線點火投產,作為國內行業的領軍企業之一,國際復合材料公司也不甘落后,這輪擴張后,其產能排名提升至全球第三、中國第二。
“2008年,雷曼兄弟的倒下,猶如一聲驚雷。從2009年起,一哄而上的苦果,開始呈現。”吳明說,全球每年玻纖產能約600萬噸,中國占了450萬噸,但實際上,中國國內平均每人每年僅消耗1.5公斤玻纖,不及美國人均消耗量的三分之一。嚴重的產能過剩,讓玻纖的市場均價,迅速由7000多元/噸下滑至6000多元。
同時,由于全球金融危機給整個玻纖市場帶來較大影響,加上發達國家采取了貿易保護,使出口出現大幅下滑。不僅如此,企業還遭遇了成本上升的考驗,現在產品毛利率已由頂點時期的30%-35%,降到現在的15%左右。
為了降低虧損,國際復合材料公司國內11條生產線中,維持正常生產的只有9條。
轉機:
“借船出海”讓企業轉危為安“在出口增長陷入停滯,國內市場仍處調整期的情況下,玻纖行業整體產能相對過剩的局面短期內難以有效改善。”中國玻璃纖維工業協會有關人士表示,要渡過難關,企業必須有“非常辦法”。
于是,“借船出海”策略,便因時而生。
在2009年,國際復合材料公司收購了巴西一家玻纖公司,在當地建起生產線,經過6年苦心經營,巴西公司終于在去年扭虧為盈。
2013年,他們又在中東的巴林,通過控股的形式,接手一家企業并將進行生產線改造。目前,該生產線產能2.5萬噸,經改造后預計明年可達11萬噸,貢獻約800萬美元利潤。
“在國內的產能已經飽和的情況下,我們只有將產能轉移出去,布置到距離國際市場更近的地方,企業才有活路。”吳明說,巴西的資源豐富,毗鄰美國這個大市場;而巴林的生產要素成本低,進入歐洲市場的關稅低,這些優勢,可以為公司帶來新的增量。
其實,當時采取“借船出海”策略的玻纖企業,不止國際復合材料公司一家,國內另一家玻纖行業巨頭——巨石集團也在埃及和美國加緊建設自己的海外玻纖生產基地,行業逐步用海外投資來代替貿易出口,實現對全球市場的占領。
而事實證明,這兩家“聞風而動”,先“走出去”的企業,比那些動作遲緩,沒有有效行動的企業,日子好過很多。
未來:
與“一帶一路”國家合作發展
嘗到了“借船出海”的甜頭,國際復合材料公司準備把這一策略貫徹到底。
吳明說,最近他們又瞄準了“一帶一路”國家,準備把目前停產的兩條生產線,分別運到俄羅斯和巴基斯坦去,以設備和技術入股的方式,與當地玻纖公司合作開展生產。
對于布局這兩個國家,國際復合材料公司的發展戰略又有所區別:俄羅斯市場較大,產能可以在本國消化;巴基斯坦市場有限,國際復合材料公司是打算運用該國出口伊朗、土耳其低關稅和沒有貿易壁壘的優勢,進一步做大西亞市場。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借船出海”的同時,國際復合材料公司沒有放慢創新步伐。即便公司處于銷庫存狀態,研發部門也不“缺錢”。
“我們每年用于技術創新的獎勵超過100萬元,單項科研的最高獎勵也高達50萬元。”吳明說。
在很多開支削減的情況下,國際復合材料公司研發人員數量卻只增不減,還高薪聘請來自美、日、俄等國專家,加入到他們的研發隊伍。公司每年在研究與開發方面的投入,都占公司銷售額的3%以上。在吳明看來“只有搞研發,企業才有出路。”
正因如此,國際復合材料公司成為被美國GE、德國巴斯夫等世界500強企業認可的優質供貨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