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毓強 中國巨石專注擴張
它是玻纖領域里的巨無霸,占據了國內市場的半壁江山。
在先后引進了桐鄉本地股東、央企中國建材、國際資本和產業投資機構之后,巨石已經成為了一家真正的、全面的混合所有制企業。
2015年3月,“中國玻纖”這一名字,消失在了A股的歷史長河之中。
取而代之的是中國巨石(600176.SH),對于公眾來說稍顯陌生。但對于全國乃至全球的玻璃纖維行業來說,“巨石”這個品牌名稱更知名,也更強勢。
“我們做玻璃纖維已經40多年,在這個行業里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在這個領域,我們可以說是做的最早的。”中國巨石總裁張毓強對《英才》記者表示。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玻璃纖維是一個不太熟悉的行業,但卻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工作生產中,發揮著關鍵的作用。
正因為這種強化屬性和“百搭”特性,讓玻璃纖維有著超乎想象的應用領域。在巨石集團的展廳中,汽車外殼、內飾、建筑材料、塑料管線、電腦主板、飛機內飾等領域,都離不開玻璃纖維的巨大作用。
龐大的市場空間,讓中國巨石經歷了快速發展壯大的40年,如今中國巨石占據了國內市場的半壁江山。在收入、利潤等關鍵經營指標上,中國巨石持續增長。
更重要的是,隨著經濟不斷發展,整個玻纖行業的“盤子”仍然在不斷地擴張之中。順利的經營之下,張毓強并未將成績視為事業的終點,而是認為在玻璃纖維這個領域里,巨石仍然要保持專注,“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混合所有制的優勢
年過60的張毓強,畢生都在和玻璃纖維打交道。早在1969年,石門東風布廠就已經成立了,并在1973年更名“石門玻纖織品廠”。從那之后,巨石就開始了在這個行業中漫長的征程。
1989年6月8日,振石集團(巨石集團前身)經過改制,成為了一家股份制企業。根據張毓強的介紹,這是整個浙江省的第一批、第一家股份制企業。
“當時發的股票,還是人民銀行發行的,一塊錢相當于一張內部股。在股份制公司成立的時候,我們有100多號人,100多萬的資產,這些股票都是員工自己買的。”張毓強說,“我買的最多,大概有1000股”。
在市場經濟最活躍、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浙江省,巨石成為了第一家股份制公司。從那時起,混合所有制就已經深深的烙在了這家企業的基因之中。
通過股份制的改革,巨石從員工的投資中獲得了急需的發展資金,推動了這家企業在市場經濟發展初期,迅速擴大生產規模,占領了更多空白市場。
在先后引進了桐鄉本地股東、央企中國建材、國際資本和產業投資機構之后,巨石已經成為了一家真正的、全面的混合所有制企業。“不同所有制成分的相互融合和共同促進,每次融合都讓中國巨石變得更加強大。”張毓強在混合所有制融合的過程中,看到了每一種所有制背后的優勢和價值。
“在混合的過程中,要混出優勢和特色。”張毓強認為,“中國建材經歷了整個中國工業制造業的發展歷程,在管理上有優勢。不論是各自的優勢,還是特色,最重要的是如何能夠互為共用,多方共同努力,將事業做好。”
中國建材更為強大的融資能力、資本運作能力、管理能力,都是巨石在發展過程中所欠缺的。這可以將巨石原有的產業優勢,市場優勢更好的發揮出來。
“三條能力主線”
混合所有制的堅定推進,為巨石帶來了發展所急需的資金,以及規范的企業管理制度??梢哉f,在資本和管理能力上,巨石都獲得了很大的提升。
在張毓強看來,這是企業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三條能力主線”之二,另外一條極其關鍵的能力主線,則是技術創新。不同于資本和管理能力,創新能力的提升不僅需要更加敏銳的嗅覺,更需要數十年如一日的長期積累。
“我們是中國第一家用大窯、粉料生產纖維的企業。”張毓強介紹,在早期,這種新的工藝讓玻璃纖維的質量獲得了很大的提升,相同成本之下,產出也變得更高。
獲得技術能力之后,在資本、管理能力同時推進的情況下,巨石的市場空間得以被真正打開。隨后,在2004—2007年的幾年時間里,中國巨石大規模擴充產品產量,建造了全球范圍內絕無僅有的五條大生產線。
如今,包括中國巨石在內的三家企業,已經占據了全國約57%的市場空間,中國巨石一家,在全球范圍占據20%左右的市場份額。高度集中,正是產業資本密集、技術密集特點的真實寫照。
在獲得領先市場地位后,巨石仍然堅持了在技術創新上的專注,張毓強告訴《英才》記者,對于大型企業來說,僅僅加強管理是不夠的,更加主要的還是要在技術上創新。
“可以是完全自創,也可以是拿過來、做出自主改良創新的。這些技術上的優勢一旦形成,就可以在盈利能力上,實現對競爭對手的超越”。
新盈利點
在傳統產業普遍面臨經濟壓力的同時,玻纖這個看似不起眼的產業卻爆發出了驚人的盈利能力,相比主要競爭者,巨石的盈利能力大幅領先。
從產品品種的角度來說,巨石的中高端產品比例更高,而這些產品由于具備更高的技術含量,而享有了更大的附加價值。對于技術創新的推崇和投入,在企業營收利潤比中得到了最好的體現。
玻璃纖維本身就是一個應用領域非常廣泛的產品,在高端制造領域同樣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巨石集團的工作人員告訴《英才》記者,目前在交通工具減重、高鐵性能提升、航空航天領域,都要求玻璃纖維的性能越來越高。
在應用領域,比玻璃纖維好的材料也有,如碳纖維,但其性價比非常低,價格達到了20萬元一噸,相比之下玻纖只有幾千塊錢一噸。取代產品稀少,讓玻璃纖維更具市場競爭力,但這同時也給了玻纖廠商更多提升其性能的動力。
在2015年,玻璃纖維市場最大的亮點,在于風電葉片市場的突飛猛進。根據國際風能協會的預測,未來5 年全球新增風電裝機約300GW,平均每年約60GW,復合增速6%左右,國內這一數字更高,預計2015-2019 年新增風電裝機至少1.3 億千瓦,同比“十二五”增長約45%。
“2004年,我們還未涉足風能發電,但現在這一業務到了整個集團15%左右的產量。”張毓強說,在這些高端領域中,玻纖產品的用途越來越廣,而且銷售量越來越大,但從全球范圍來看,真正有技術實力去做這個產品的企業,并沒有多少家。
正因為巨石有這種產品的研發和生產能力,因此在這個高速增長的市場中,拿到了全球風能發電量30%左右的份額。
很多地方國資和國企都會派人來學習和考察,但張毓強認為,這種學習更多的要去通過思路、精神層面去感悟,而非業務層。多年的行業積淀,很難以一兩條感悟而實現異地復制。
別人學不來,張毓強也不會去眼紅別人的成功。在提及多元化的時候,他認為企業不應涉足過多的業務領域,一方面是因為會和下游的客戶產生利益沖突,另一方面,在于他將玻纖定義為專業化生產,而這種專業需要專注,需要如履薄冰的專業精神。
如今,中國巨石不僅在國內生產,還將生產線開到了埃及,將國貨外銷轉變成外產外銷。對于張毓強和這家歷史40余年的企業來說,專注于應用領域極其廣泛的玻纖產品之中,就是最大的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