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流擊水 “意”在未來
——河北省政府質量獎獲獎單位冀州中意復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發展紀實
運載中意牌洗滌塔的貨船正駛往目的地韓國。
□ 王紅梅 本報記者 王 越
冀州,一片飽含希望的古老土地。衡水湖,一顆鑲嵌在華北平原的璀璨明珠,蕩漾著歷史邁向未來的波浪。冀州中意復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意),中國現代玻璃鋼產業的發源地,承載著中國復合材料產業走向世界的夢想。
1986年,中意率先引進計算機控制玻璃鋼機械纏繞設備,將中國玻璃鋼生產從人工手糊時代一步帶入現代產業化時代,開啟了中國玻璃鋼產業創新的航程。
30年,蹣跚學步的孩童已是壯美青年,摸索前行的企業經歷了第一輪篩選——成為全世界不足2%能夠逾越這一時限的企業之一。
30年,從改革開放的第一波大潮中走來,當年“吃螃蟹”的小工廠,已成長為中國玻璃鋼行業的標桿,國際化企業。
30年,中意始終在時代大潮中流擊水,為中國復合材料產業發展的千秋史冊書寫瑰麗華章。
創新——
搶占當下贏在明天
翻閱我國玻璃鋼工業發展史,1986年是個特別重要的時間節點:一家衡水湖畔的小型科技企業,從意大利引進全國第一條自動化控制生產線,開玻璃鋼制品規?;笊a之先河,促進了玻璃鋼管道與貯罐工業、玻纖、樹脂、助劑的技術進步,帶動了整個產業的高層次、規?;l展。
這家祭出大手筆的小企業,正是中意的前身——河北冀縣中意玻璃鋼廠。源于高端起步,生于超前謀劃。創新,成為中意與生俱來的基因:
中國第一臺纖維纏繞玻璃鋼儲罐,中國第一臺玻璃鋼火車運輸槽罐,中國第一臺埋地全復合材料智能雙層儲油罐,中國第一臺一次成型大口徑煙道制造裝備,中國第一家對外輸出技術、裝備的復合材料企業,亞洲第一套煙塔合一工程……30年間,十余個“第一”密集出現在中意,放眼全國也少有企業能出其右。
“今天的創新就是明天的飯碗”,中意董事長張英武的目光,從未遠離創新半步。
在雙壁罐生產車間,一排排綠色儲罐整齊擺放。儲罐采用國際成熟專利技術,使用特殊“三明治”結構,分內外壁兩層,夾層設有24小時自動監測報警系統。
近年來,儲油地罐泄漏造成土壤、水源污染一直令業內人士頭疼。在其他企業還苦于同質化競爭的2009年,中意將發展目光盯上了高端環保產品。雙壁罐依靠特有的防腐耐酸無泄漏、高抗震抗壓、壽命長、免維護等特性填補了國內空白,實現了“環保零污染,安全零事故”的目標。
事實證明,創新發展的路子走得對。目前,中意已成為雙壁罐中國大陸唯一制造商,產品為國內外石油行業首選,市場占有率100%,為我國2017年底前淘汰鋼制單層罐提供了保障,以差異化贏得了市場。
嘗到創新甜頭的中意人認識到,企業要持續發展,就要人人有創新意識,時時有創新舉措,并形成了一套卓有成效的管理體系,從制度和運行上予以保障。
設立總經理任組長、技術副總任副組長、工程技術中心及相關部門參與的科技創新領導小組,形成協調聯動機制;與武漢理工、河北電力勘探設計院、北玻院等16家科研院校建立產學研聯盟,形成適應中意發展的專業研創技術團隊,研發水平國際領先;工程技術研發中心配備科技人員67名,先進儀器設備236臺套,創新條件和能力行業領先;建立包含《科研項目立項管理制度》《研發投入核算管理制度》《知識產權管理制度》等在內的制度體系,規范創新活動,提升管理水平,激發科技人員積極性;大力開展QC小組等群眾性創新活動,形成人人參與的大科技氛圍……全員創新結出了累累碩果。
濕式石灰石洗滌產品采用世界最為成熟的煙氣脫硫工藝,成為燃煤電廠控制二氧化硫排放的必要設備,市場占有率70%以上;新型食品釀造罐被李錦記、海天等20多家知名釀造企業采用,帶動發酵設備從傳統走向現代;海水淡化管道及配套設備因材質穩定、防污抗蛀等特點,被中信泰富澳洲礦業、新加坡凱發等國內外大型海水淡化公司采用;煙塔合一技術廣泛用于燃煤、燃油企業脫硫脫硝工程,填補了國內空白,市場占有率80%以上;獲得國家專利32項、科技成果89項,參編國家標準、行業標準7項,以核心技術競爭力和先進標準掌握了行業話語權……
瞄準行業高端,中意以高性能復合材料及產品為突破延伸產業鏈,進軍航空航天、海洋石油市場,向第一三產業滲透。產品遠銷美國、以色列、俄羅斯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2015年,濕法脫硫用玻璃鋼煙道、雙壁罐等產品銷售收入破億,2020年將達到20億元,成為復合材料行業發展風向標。
管理——
追求卓越贏在堅守
中意人心中,品質是企業生存的命脈。中意人對于品質的堅守近乎苛求。
纏繞工段的最后一道工序是給罐體噴涂膠衣。打磨罐體產生的少量粉塵等顆粒物粘附在罐體上,會使噴涂產生細小凸起,手感欠佳。為解決這一問題,組長楊華軍帶領職工想辦法、做實驗,最終通過罐體外附著式真空吸塵方法徹底解決?,F在罐體表面觸感光滑,產品美度提升了一格。
“嚴格來講,這并不是質量問題,也不影響產品使用。但我們認為,從我們手里出去的活兒必須毫無瑕疵。”不只要達到標準,更要高于標準,這樣的自我加壓已是每個中意員工對自己的基本要求。
“中意的每一次重組、改制,都是一次競爭實力和管理水平的大踏步提升。但在以質量效益替代規模效益的新常態下,競爭環境比以往更復雜。如何踏準時代節拍,把企業做成‘百年老店’,是我們面臨的現實問題。”公司生產副總王仁力等管理高層認識到,企業核心競爭力不僅取決于一流裝備和一流技術,更取決于一流管理。2012年,中意導入卓越績效管理,以大質量觀為核心,通過精抓細管提質提效提速。
“質量不能僅停留在滿足特性標準要求上,也不能僅停留在產品、服務等某一過程,而是要覆蓋企業運行發展的各個流程、各個環節,要求從董事長到普通員工都要有質量意識,處處追求質量、追求卓越。”質管部經理尚文綿說,在日復一日近于偏執的灌輸下,“全員大質量理念”已在中意深入人心。
為滿足大質量管理要求,中意從最終目標倒推關鍵質控點,建立全程目標管理體系——目標銷售額取決于市場銷路,市場銷路取決于產品質量,產品質量取決于過程控制,過程控制取決于“人機料法環測”各因素指標。以此思路,中意識別、設計了采購、技術開發、制造等8個關鍵過程,制定相應要求和績效指標,確定控制手段確保過程實施。一條大質量管理脈絡清晰展現,每個員工都能在其中找到位置、清楚職責、掌握規定動作。
11月10日,采購員王東爬上一輛貨車,查驗從重慶發來的10噸噴射紗。“標的型號是EC10A-2400,而合同型號是EC10-2400,差了一個字母。”他馬上詢問供應商,確認是物流發錯了貨。廠家及時調整重發,這邊原封退回。精控細節不但及時避免了收錯料、用錯料的生產事故,也避免了裝卸車等程序浪費,縮短了糾錯時間。
同一天,朔風凜冽的黃驊港內,穿著厚厚工裝的施工隊長李廣玉正帶領團隊忙碌在韓國塔器施工現場。“這批產品尺寸大、數量多、工期緊。為確保質量,我們在施工方案中特別關注了問題預防。”他一邊忙手里的活兒一邊介紹,“針對配件多、安裝人為因素多、易出錯這些情況,我們將裝配工序分成劃線和安裝兩個工段,分別配置專職劃線員和專職安裝員。安裝一個配件首先由劃線員劃線,安裝員根據圖紙驗線,確認無誤再開孔安裝。”
廠外施工現場的質量管理細致入微,廠內車間的生產管控同樣精細。在這里,一套班組長負責制的“自檢互檢”制度保障著每一件產品的質量。
“轉工序時,上道工序人員自檢完畢轉下道工序,下道工序人員檢驗合格再生產,對工人檢驗標準熟悉程度和自身技術能力都有很高要求。”生產部長呂國忠說,中意擁有大批具備15年以上工作經驗的優秀技工,全部持證上崗,嚴格執行《車間質量控制規定》等10項質量控制標準,嚴把生產過程每一道關口。
全員大質量管理造就了踏實嚴謹的工匠作風,精益求精的質量責任意識打造了一個個業內第一,拿出了一項項精品工程,穩定了一批批忠實客戶。源于卓越管理的鉆石品質,讓中意將企業生命線牢牢握在了自己手中。
市場——
精品主導贏在責任
在FW4000制罐車間裝配工段,工人谷永鋼在自檢時發現,按圖紙生產的塔器內支撐環與駝峰格柵間存有3~4cm的間隙,心存疑慮的他立即向組長馬文虎匯報。馬文虎核對圖紙后發現間隙尺寸沒錯,但還是立即與設計人員取得了聯系。
“雖然制作完全符合顧客要求,但我考慮,用戶需自裝的填料直徑也在3~4cm間,很有可能造成部分填料下漏,影響顧客的實際操作。”最終,設計人員調整了施工方案,避免了潛在質量問題。一臺更完美的塔器誕生了。
不滿足于為客戶提供服務,更要將服務看做自己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多看一眼、多想一下、多操一份心”的事例在中意比比皆是。
營銷部經理閆春燕仍記得和世界知名海水淡化企業——以色列IDE公司初期打交道時的一件事。“由于工人技術失誤,纏繞角度和設計圖紙存在細微誤差。老總知道后,指示必須報廢重做,損失不小。”
報廢重做導致無法按時交貨,中意主動聯系IDE公司表示歉意。IDE中國區經理了解情況后,非但沒有追責,反而追加了訂單。“他們說,我們這樣將質量放在利益之上的企業,值得信任。”閆春燕說。
一次延誤工期的訂單成為雙方建立戰略合作關系的開端?,F在,IDE對中意產品和施工免于現場監督,在韓國等地開展的業務,設備生產安裝訂單也一定會交給中意。
“我們的產品都是‘以銷定產’,顧客就是上帝。”張英武常說,當質量和利益發生矛盾時,必須犧牲利益保質量,這既是對客戶的負責,更是對自身的負責。他相信一句老話“吃虧是福”,寧吃眼前虧也要拿出精品奉獻客戶,通過贏得第一份好感獲得永久信賴,保障市場成功拓展,以“雙贏”穩固市場優勢,實現從以產品為中心向以顧客為中心、從與顧客簡單交易到提升客戶關系價值、從價格競爭導向到客戶價值導向的轉變。
戰略客戶李錦記集團以嚴苛的品質監控著稱。中意以國內首臺食品釀造發酵罐的生產經驗為敲門磚,從原材料開始就按食品標準嚴格把關,以客戶需求為導向,制定產品設計、生產及服務策劃。
“釀造行業要求發酵罐出料后不能有殘留物,我們就將發酵罐下封頭由平底改為斜底,出料口設置在斜底最低處,保障產品品質與客戶需求一致。為滿足客戶大批量需求,還在廣東新會設立了分廠,方便客戶現場跟蹤生產,同時也為客戶節省了大筆運輸費用。”公司技術副總曾嚴說。
憑借優質產品質量及個性化服務,中意與李錦記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向差異化發展邁出了成功一步。
張英武認為,“顧客”不只是營銷部門服務的對象,也是研發、設計、售后,甚至高管人員服務的對象。他這個企業老總就時常充當“首席業務員”,親自參與客戶服務。
2015年11月,一條業務員帶回的客戶信息引起了他的關注,“他們開發的玻璃鋼微風發電裝置是國家大力扶持的綠色節能項目,前景廣闊,一定要想法設法拿下。”張英武親自介入洽談,多次邀請、陪同客戶到中意實地考察,介紹生產能力和技術實力,從專業角度對產品設計生產和產業未來發展提出關鍵性建議。
“老總出馬,一個頂倆”,客商被張英武和中意的誠懇與實力打動,2016年4月,中意一舉拿下了項目制作權,目前已進入試驗階段。
根據企業戰略,中意按地域、應用行業、產品類型、顧客重要程度4個維度細分市場,識別確定不同目標群體的需求、期望和偏好,挖掘潛在顧客。2014年,了解到俄羅斯軍工企業有生產玻璃鋼火車槽罐意向后,他們迅速對接跟進,同年亞信峰會上,與俄羅斯企業簽訂全面合作協議。
客戶導向只做精品,中意以全方位服務贏得了市場認可。目前,玻璃鋼容器、塔器、煙道等8項專有技術特色系列產品深受海內外用戶歡迎,多項技術產品獨占市場,與眾多國際專業領域知名企業成為戰略合作伙伴。市場,對中意的質量承諾、責任堅守給予了最豐厚的回報。
堅守質量生命線、堅持創新求發展、堅信服務無極限。30年間,中意始終挺立行業前沿,成為中國復合材料領域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跨過第3個五年戰略規劃的門檻,中意站在新起點搶抓新機遇,在新一輪改革發展大潮中,再一次勇立潮頭、奔向未來。
公司為香港李錦記新會有限責任公司制作的釀造罐——從1996年到2007年底制作了超過3000臺儲罐,總立方數達20萬立方米。
專家點評
(摘錄)
河北省政府質量獎評審組
領導
經過“外向帶動、高端起步”“拓展領域、再次提升”“企業改制、活力迸發”“優勢驅動、全面發展”4個階段,打造“遠見、高效、人本、和諧”的高管團隊,確立了“優質、誠信、人本、創新”的價值觀、“提供優質、環保防腐蝕復合材料產品及服務,實現多方共贏”的企業使命和“成為享譽國內外、綜合實力最強的復合材料產業基地”的發展愿景,制定了“以創新驅動為主線,瞄準行業高端建設創新型企業;優化產品結構,提升綜合實力和創新活力;履行社會責任,踐行價值觀,創建多方共贏、文明、和諧新‘中意’”的發展戰略。
顧客與市場
重視顧客關系,建立顧客檔案實施分類管理,明確顧客抱怨處理流程,定期調查、統計、分析顧客滿意度,有針對性地實施改進,提升顧客滿意度和忠誠度。
資源
重視人力資源管理,建立了績效考核體系、激勵機制和薪酬管理制度。重視財務資源管理,重點突出資金預算和分析,保證資金安全,有效降低財務風險。重視基礎設施建設,不斷保持和提高基礎設施能力和完好水平。積極開展技術創新工作,建立研發平臺,采取產學研相結合的方式提升創新能力。
測量、分析和改進
建立了公司級、部門級績效指標體系,通過外部標桿對比、內部定期測量、分析,尋求改進機會,及時改進。建立完善《科技革新、合理化建議和科技進步管理制度》,組織各層級員工參與改進創新,提高員工素質。
企業家要有點悟性
——專訪冀州中意復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英武
□ 王紅梅 本報記者 王 越
走進張英武的辦公室,第一眼就看到墻上懸掛的巨幅毛澤東畫像。“毛主席臨危不亂的沉穩睿智和靈活高效的戰略戰術,對現代企業管理同樣具有借鑒作用。”張英武說。
企業發展:“不圖快但求穩”
“我不太喜歡‘跨越式發展’這個詞兒,”張英武呵呵地笑著,“可能是我比較保守??!”隨即,他又很認真地說,“能不能實現跨越發展,關鍵要看實力。如果人力、財務、管理、技術各方面實力都很雄厚,當然可以跨越式發展;如果不具備綜合實力,為了跨越而跨越,那無異于盲目擴張、帶病發展。”
當地政府也曾建議他擴張企業規模,并承諾將在用地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這個難得的好機會,張英武卻婉拒了:“我們還沒有做到足夠好,還不具備充分實力?,F在要做的,是找準發展方向,強化創新能力,深挖企業潛力,鍛煉對新興市場的操控能力,同時積累更多資金,待時機成熟再擴張也不遲。”
張英武不羨慕別的企業發展快。“別人可能或多或少都有銀行貸款,我們堅持使用自有資金。不管經濟形勢怎么變,對我們的影響都不會太大,抗風險能力更強。”
他也不羨慕別人掙錢快。“掙錢要看怎么掙。別人用料七八千一噸,我們用料七八萬一噸,利潤肯定沒法比。”企業好像吃了大虧,但他認準“吃虧是福”,短期可能不見效,但卻打牢了質量基礎,贏得了客戶信任,長遠來看市場差不了。
人才使用:“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企業要發展,人才是關鍵。選人用人上,張英武常說領導人眼中要揉得進沙子,善于“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睜一只眼看別人長處,閉一只眼忽略他人短處。“只要干事就難免犯錯,從不犯錯的人肯定也從不干事。”因此,他容忍別人犯錯,只要能夠汲取經驗,同樣的錯不犯第二次就行。
如何評價企業領導是否稱職?張英武想了想:“最簡單的就是,好的領導不管在不在,企業都是一個樣兒。”實施股份制以來,張英武負責營銷和管理,如何兩手都抓好,他提出“攘外必先安內”——對內“抓大放小、用人放權”,充分發揮每個人的能力潛質;對外瞄準國際市場,尋找新型產品和商機。
“一把手不能老呆在辦公室,把心思都放在雜七雜八的具體事務上,中層管理人員才是做那些事的人,一把手要把眼光放在更高處。”所以,他對中層干部充分放權,從不輕易插手干涉工作,而他自己,則把主要精力放在企業戰略制定和市場開拓上。他認為,這樣的各司其職,挺好。
市場開拓:要有“靈敏嗅覺”
張英武認為,對市場變化的感知靈敏度,最能反映企業家的能力素質。在這方面絕對需要點悟性。
“引進雙層罐其實是個機緣巧合。”2003年,他在重慶參加一個復合材料企業負責人交流會,飯桌上聊天時,一位老板隨口說起在臺灣見到一種玻璃鋼雙層儲油罐,覺得還不錯。
“別人可能沒往心里去,我卻牢牢記住了。”會議一結束,他馬上飛到臺灣去找這個傳說中的新玩意兒,“一深入了解,這東西真是好!當時國家已經越來越重視環保,這種產品正跟大政方針對路,未來絕對有市場。”
二話不說,張英武立即將引進雙層罐提上工作日程,迅速帶領企業搶占先機,“等大家都看好時,我們幾乎已經壟斷了。”
一句話抓住一個商機。通過這件事,張英武覺得,自己的預知能力還不錯,算有點兒悟性。
“好動不好靜,總對新鮮事物好奇,這也許就是我的長處。”因此,他做起了“空中飛人”,一年到頭在外面跑,不斷憑借靈敏嗅覺成功捕捉商機。
張英武說,一個優秀企業家一定要耐得住寂寞:不為利所誘,不為名亂心,成功不張揚,低谷不氣餒。他時刻提醒自己,務必戒驕戒躁、腳踏實地,務必一步一個腳印,穩扎穩打贏取勝利。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