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當你一覺醒來發現“完全變天了”:這些化工原材料生產企業一夜之間發現了他們所隱藏的優勢——行業集中度居然己經這么高!
有不少基礎化工原材料生產企業甚至互相使個眼色就可以將價格直接抬起來。他們發現“犧牲一點點量”將市場價格兇猛的抬起來遠遠好過 “將量做大來獲取一點點利潤”;他們還發現以前那種不少產能過剩的化工原材料靠出口來謀求生存的做法只是“讓全球其他國家受益、而自己沒有占到任何的便宜”,中國市場已經足夠他們玩了,例如鈦白粉。
市場的數據告訴你,這些已經成長為巨頭的化工原料生產企業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將盈利放到了首位,不惜一切代價獲取盡可能高的利潤成了他們追求的目標:先是純苯的暴漲。用主要原料石腦油成本測算的純苯生產成本應該不會超過6000元/噸。當時國際原油期貨價格在100美元/桶附近時,當時的純苯價格也就在9000元/噸。純苯的暴漲直接引發了它的下游暴漲。
另一個更離譜的品種是丁二烯,丁二烯行業集中度異常的高,加上市場輕度缺貨,主要生產企業在市場價格的把控方面完全可以用“隨心所欲”四個字來形容。今天華東市場丁二烯價格已經破了26500元/噸,而去年同期市場價格曾摸到5000元/噸。還不止如此,前幾天有丁二烯的大佬預測說,市場價格沖擊28000元/噸大搞已經沒有懸念了。
與去年同比,中國化工品價格上漲的品種超過八成,價格翻番的品種隨便數,現在有分析師還在用原油期貨價格來分析中國市場的化工品價格,這樣的分析已變得完全不靠譜。
我不知道這種“釜底抽薪”式的漲價對中國化工品市場的影響到底會有多大。
純苯的價格已經不可思議的遠遠高于二甲苯的價格;
丙烯價格的上漲引發環氧丙烷價格的飆漲;
生產企業集中度超高的丙烯酸當然絕對不甘落后,導致PDH所用進口丙烷價格的暴漲;
而本來就是暴利的MDI竟然還在往上調價,借助于行業的超級壟斷地位、僅有的幾家MDI生產企業將市場價格直接放到了25000元/噸,去年同期聚合MDI卻只有區區8500元/噸。
有鈦白粉生產企業曾為其漲價辯解,說因為環保督查導致減產所致,可2016年中國鈦白粉實際產量同比大增11%又怎么解釋?我們認為中國化工市場質變已經產生了,接下來三個趨勢應該可以用“勢不可擋”來形容:
1、對出口的關注度在迅速下降
我們的化工原材料生產企業發現 ”還是中國好!”“窩里玩”能讓企業獲得比想象高得多的利潤,為什么要依賴于出口呢?
不少的化工產品已經報不出讓外商可以接受的FOB價了,過去15年的血拼事實上在全球范圍徹底的洗了牌,甚至很多國外的企業被我們沖擊地直接關了門!從中國進口他們所需要的原材料已經是他們不得不做的事情了,例如鈦白粉、MMA等。
中國化工市場的大宗化工原料這樣無節制的漲價,已經引發國外擔憂,不少外國同行紛紛加大了中國以外同類原料產能建設投資力度,力圖減少對中國大宗化工原料的依賴......
所以國內這樣瘋狂的現狀能制成多久,在二年后面對新一輪產能擴張,僅靠國內市場怎么可能消化?這種短視、無節制地追求暴利,即使你二年后重新玩低價把戲,大概也無人會陪你玩,至少在國外,一地雞毛,已經不可避免!
2、對上游化工原材料的投資競賽正在大規模的展開
很值得留意的是,最近對基礎化工原材料例如乙烯的投資規模讓人直冒冷汗,例如本來己經產能過剩的煉油領域,報道投資的裝置創國內紀錄:4000萬噸級、1600萬噸級......并且還是一體化,配套巨量化工品生產,兩年以后將冒出的巨大的產能和供應量必將導致更慘烈的廝殺,即使目前產品處于絕對壟斷地位的企業老總也“開始睡不著覺了”,有企業老總說,別看他們銷售的產品正在獲取令人羨慕的暴利,一年以后他們所在的市場將變成“紅海”,是那種血流成河的海......
面對價格飆漲的化工原材料,去過剩產能就是一個傳說。
所謂的去過剩產能只有兩條途徑:第一是用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工藝替代落后的產能;第二是通過市場的激烈競爭無情的淘汰那些沒法盈利的企業。而對中國化工原材料領域而言,第一條很難成立,現在還沒有看到什么革命性的技術在中國化工原材料生產領域涌現;若全行業的盈利水平都能大幅飆升,你再讓這些生產企業去產能,簡直是在開玩笑。
3、下游企業的去產能正大規模的展開
以前、下游的生產企業例如TPU、環氧樹脂等,保持20-30%的毛利率非常正常,而他們的下游例如鞋、涂料、洗滌用品生產企業保持30-50%的毛利率也非常正常,而現在呢?
在原材料成本彪升的今天,像TPU、環氧樹脂這類生產企業只能維持不到11%的毛利率(實際上是虧損的邊緣),但是他們的下游因為無法將成本上漲的壓力向更下游傳遞而實在是撐不住原材料價格持續的上漲。
所以目前越來越多選擇停產的企業是那些采購和運營成本不具優勢的中小企業。
“大企業原材料采購量大,有一定的談判籌碼。但小企業沒有機會談,我們說漲多少就漲多少,否則,我們不會再供貨”,某上游生產企業老總如是說。那么這樣一來,下游小企業成本將會提高,生存難度加大,會加速并購、整合、洗牌。
盡管大企業還在死扛,但今年這些仍然扛著的大企業直接舉動就是砍運營成本。不要看像洗滌用品和涂料這類企業好像一直能保持很高的毛利率,但他們有相當部分錢是拿來進行營銷宣傳的。現在原材料成本急劇上漲的后果之一就是他們正大規模的削減營銷費用,例如他們的廣告預算,以后在電視上就會發現他們的廣告越來越少。
相對于上游,化工領域下游行業集中度非常的小,這輪原材料兇猛的上漲加上環保監管和安全監管的趨嚴,將成批的逼死下游中小企業。
代表落后產能的中小化工企業基本集中在下游,因為上游基礎化工原料投資都非常巨大,經過過去二十年的市場血拼,已經沒有中小企業這一說法!
在環保、安全的高壓下,在成本迅速飆漲的今天,這些中小企業正在失去生存的空間。今年化工企業的去產能一定是讓那些中小企業消失,加速下游生產企業行業集中度的提升和整合,能熬過去這個“冬天”的都將會成為大企業(或被大企業并購)。
雖然今天高度分散的中國化工下游生產企業沒有能力將成本上漲的壓力往下傳遞,但從長遠來看,原材料漲價會加速淘汰沒有競爭力的中小微企業,隨著行業集中度迅速的提升,將促使下游行業回歸理性,有利于產業鏈健康發展。
相信三年以后,行業集中度迅速提升的下游將會作出兩個市場的選擇:一是壓迫產能令人恐懼增加的上游重新陷入慘烈的價格戰;
如果做不到第一點,他們一定有能力將成本的壓力往下傳遞,從而引發社會商品的價格普漲,也就是我們擔心的通貨膨脹,那時候每個人都將為之買單,不管你是處于上游、中游還是下游。
這個瘋狂的市場誰也不敢預測到底會怎樣,基礎化工原料價格是不是還會繼續的飆漲。但是不難看出現在的市場已經顯現出疲態,盡管一些大佬們都高度認同價格漲得過分,雖然表面上還在期盼著價格繼續往上漲,但內心里都在開始盤算,希望價格開始下跌的時候他們能夠第一個知道。
作者:楊向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