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自主研制的首款國際主流水準的干線客機C919首飛成功,托舉著中國幾代航空人的夢想翱翔藍天。這是我國航空科技史上的一次集成創新。記者昨日獲悉,大連理工大學工程力學系工業裝備結構分析國家重點實驗室白瑞祥團隊先后承擔并圓滿完成了C919加筋壁板結構、垂尾盒段結構以及尾翼前緣抗鳥撞等結構的承載能力檢測和力學性能計算評估等5項課題,助力C919大飛機成功首飛。
國產大飛機的研制,關鍵之一是提高先進材料應用水平。復合材料用量是民用客機先進性的重要標志,國外飛機行業發展趨勢是大幅度提高復合材料的應用率以實現減重和提高飛機性能。而國產大飛機C919在復合材料應用上,面臨著國內基礎能力薄弱和適航認證無經驗等一系列巨大困難。研究團隊針對大型復合材料構件試驗需求,進行了大噸位大尺寸加載系統、承力系統和電測系統的建設,開展了材料級、結構級、部件級三級的大飛機復合材料結構破壞機理研究,并開發數值分析模型和軟件,指導、校正實際試驗,建立了飛機典型復合材料結構的破壞行為數據庫。
在解決C919尾翼、中央翼復合材料壁板承載強度和安全性能等關鍵問題時,為保證從復合材料壁板各環節處獲得翔實、完備、有效的實驗數據,研究團隊采取在飛機壁板上對危險考驗部位貼大量應變片的采集數據方法。為不忽略每一可靠數據的采集,一個大型壁板就需要采集300~400個通道數據,針對C919飛機,一共測試了60多塊壁板,也就是要貼1.8萬~2.4萬個應變片。
在飛機尾翼結構前緣承載能力試驗中,團隊創造性地設計了加載拉壓墊和分力杠桿系統,使實驗加載具有更高的精度。他們采用設計變形協調裝置,選取飛機垂尾和平尾的局部結構進行實驗,在國內首次實現了變形協調、氣動載荷、可控環境溫度的多場耦合下大飛機承載能力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