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
近期投資者對于玻纖行業關注度較高,其中對玻纖行業成本變化以及龍頭公司成本優勢很關注,本篇報告試圖分析以下幾個問題:
1、玻纖企業生產成本到底是怎么變化的?
2、決定玻纖企業生產成本變化的因素是什么?
3、生產成本未來會怎么變化?玻纖企業之間生產成本會怎么變化?
玻纖企業生產成本如何變化——2002-2016年長期呈現下降,短期來看有節奏
由于中國巨石可公開的數據比較長,我們先以中國巨石為例,來看玻纖企業生產成本有些什么變化特征;我們繪出中國巨石2002-2016年單位成本曲線,這里面為了更加精準反映公司單位玻纖紗(粗紗)成本變動,我們分別計算了兩種口徑單位成本,一種是考慮到玻纖粗紗、電子紗、玻纖制品加總一起,另外一種是只考慮玻纖粗紗;從兩條單位成本曲線來看,有兩個特征:
第一,2002-2016年總的趨勢來看,單位成本呈現出下降態勢,2016年公司(玻纖粗紗)單位生產成本相比2002年下降了接近40%,顯示出玻纖作為替代傳統材料的新材料特質,同時顯示出中國巨石很強的成本控制能力;
第二,在這15年間,單位成本下降并不是每年都均勻下降的,其中有兩波單位成本曲線比較陡峭(反映成本下降較快),一次是2003-2006年,2006年公司(玻纖粗紗)單位生產成本比2002年下降了23%,一次是2013-2016年,2016年公司(玻纖粗紗)單位生產成本比2012年下降了16%,2007-2012年間,某些年份單位成本上升,某些年份單位成本下降,整體來看(玻纖粗紗)單位成本下降相對比較平穩。
決定玻纖企業生產成本變化的因素是——產能擴張的規模效應和冷修技改
從玻纖生產角度來看,玻纖生產成本主要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一是原材料,主要是葉蠟石、石英粉、生石灰、硼鈣石等,占總生產成本1/4左右;二是燃料能源,主要是天然氣、電,占總生產成本35%左右;三是人工成本和制造費用,占總生產成本接近40%,其中折舊(包括鉑銠合金損耗)占到總生產成本20%。以中國巨石、泰山玻纖、山東玻纖2014-2015年數據為例,這幾項成本主要構成如下:
從成本構成來看,燃料能源、人工成本制造費用占比大;而玻纖(粗紗)生產有兩個特征,一是重資產屬性明顯,1萬噸產能大約需投入資金1.2-1.5億元,且窯爐需要連續作業;二是玻纖復合材料目前仍處于替代傳統材料進程中,技術仍在持續更新改進,體現為同等性能情況下單位成本下降,或同樣單位成本情況下產品性能提升。邏輯上來看,這兩個生產特征使得玻纖企業成本下降一方面來自規模效應,另一方面來自技術進步或生產效率提升,這些改進邏輯上來看應該都將帶來單位能耗、單位人工成本及制造費用下降(原材料物耗下降程度有限)。
限于數據來源,我們觀察到2010-2016年中國巨石分項單位成本曲線,可以看到,單位能耗方面,2016年比2010年下降了21%,其中2016年比2013年下降了29%;單位人工成本及制造費用方面,2016年比2010年下降了28%,其中2016年比2013年下降了16%;而單位物耗方面,2016年相比2010年下降了7%,2016年相比2013年反而上升。
以此來看,我們可以很好理解中國巨石過去15年單位成本變化的原因:
2003-2006年單位成本下降快,我們認為主要是產能快速擴張、規模效應所致,因為公司自2002年以來,產能快速擴張,隨著產能釋放,規模效應顯現,在此期間單位成本下降明顯。
2007-2012年間,之前快速擴產基本告一段落,裝備和技術處于醞釀期,在這幾年單位成本下降效應相對不那么明顯。
2013-2016年單位成本下降快,我們認為主要是冷修技改(設備更新)所致,因為玻纖生產設備一般使用壽命為8-9年,由于前一輪擴張周期主要在2004-2008年,中國巨石在2013-2016年對過去設備密集進行冷修技改,冷修技改后一方面裝備技術水平提升導致單耗下降,另一方面很多老線通過冷修技改提升了產能,規模效應更加明顯。
對于冷修技改帶來單位生產成本下降,我們可以從泰山玻纖也能等到驗證,泰山玻纖自2014年開始由于老線窯齡到期,公司開始了持續的冷修搬遷,隨著新線替換老線、單線生產規模大幅提升,公司近幾年單位生產成本下降明顯,泰山玻纖2016年單位玻纖紗及制品成本比2013年下降了約700元/噸,中國巨石此期間下降了400元/噸,這幾年,泰山玻纖下降幅度超過中國巨石,主要因為通過技改搬遷規模效應更加顯著。
未來可能如何變化——完成技改等待技術更新,未完成壁壘在于資金,更新擴張后成本差距預計會重新縮小
綜合前面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幾個判斷:
1、技術進步帶來的成本下降是長期趨勢。由于玻纖技術持續進步和行業內優秀企業(比如中國巨石)帶動,玻纖行業單位生產成本總體處于下降狀態中,未來從單位能耗來看,技改后的新產線降低能耗,未來長期預計呈下降趨勢,從單位人工成本和制造費用來看,技改提升和規模效應,長期預計降低該成本,而單位物耗短期內預計維持較為穩定態勢(如果產品高端化將會略有提升),總體來看預計未來仍有望維持單位總成本下降這一趨勢,這也是玻纖材料作為新材料應用持續拓展的主要推動力。
2、成本下降并不是每年均勻發生,有待于技術進步和規模效應(單線規模上升本質上也是技術進步帶動),需要時間醞釀。
3、過去4年(2013-2016年),由于老線冷修技改帶來玻纖企業單位生產成本下降,這是全行業化行為;在這過程中,中國巨石走在行業前列(體現為時間上中國巨石率先進行冷修技改),體現為公司的相對成本優勢上升,帶來盈利能力提升;冷修技改(設備更新)所需資金較多,而從我們近期草根調研情況來看,目前資金問題是眾多玻纖小民營企業的頭等難題,資產負債率高疊加2015年前的行業低景氣,使得很多企業經營現金流惡化,在缺少外部資金支持下,使用壽命到期的老線只能延期運行或者停止生產,具備有效融資渠道的企業(比如重慶國際、長海股份、河北金牛等)正處于冷修擴產中。
4、站在目前時點往后看,已經完成這一波冷修技改的企業,未來單位成本曲線又將走向平緩,等待下一波技術更新;還沒完成的企業,決定能否順利進行產線更新的條件主要壁壘在于資金(玻纖生產重資產),其次是技術,在高利潤率刺激下,預計未來幾年有資金實力的玻纖企業將持續進行更新和擴張,大企業間的單位成本差距應該會重新縮小。
風險提示
玻纖行業出現新的技術突變,原材料或能源價格大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