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德國機械制造商克勞斯瑪菲公布報告稱在其位于慕尼黑的反應過程機械技術中心新建了第二條拉擠生產線。新系統被設計用來生產混凝土增強結構用復合材料筋。與能夠生產平板結構的第一套拉擠系統iPul相結合,克勞斯瑪菲為拉擠工藝的開發和測試創造了絕佳的研究環境。

克勞斯瑪菲反應過程機械部負責人Sebastian Schmidhuber在解釋公司一年前進入拉擠技術領域的原因時稱:“拉擠工藝是一種生產低成本型材的簡單技術,目前幾乎沒有一家公司提供交鑰匙工程,這是一種尚處于成長期的技術。而克勞斯瑪菲對纖維、計量技術和相關工藝的知識儲備和經驗積累異常豐富。”
最新的研發結果即為2017年開發的iPul系統,與傳統的牽拉工藝相比,該系統大幅提升了生產速率,顯著拓寬了拉擠工藝的應用領域。Schmidhuber表示:“新生產線與能夠生產平板型材的iPul系統相結合,使我們在拉擠技術領域具備了為全球客戶提供綜合全面且無與倫比的研究開發機遇。”
克勞斯瑪菲稱,采用拉擠工藝生產的玻璃纖維或碳纖維增強環氧樹脂復合材料筋為建筑工業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Schmidhuber說:“復合材料拉擠型材與傳統鋼筋相比更加耐腐蝕,因此覆蓋用的混凝土層可以非常薄。”其他的優勢還包括輕質、低的運輸成本、工程現場的操作簡易性,以及可以無限生產、卷繞在拉擠生產線末端的輥筒上等。基礎設施和易腐蝕環境中的功能性建筑都是復合材料拉擠型材典型的應用領域。
KraussMaffei稱,到目前為止,尋求一種適合于系列化生產的有效方式一直未獲成功。Schmidhuber還表示:“采用傳統牽拉方式生產復合材料加強筋的生產速率仍取決于相對較低的牽拉速率,在某些情況下僅為0.5m/min。采用新的iPul系統,我們的拉擠速率可以達到其7倍速率,因此生產出的產品能夠成為傳統鋼筋的低成本取代物。”克勞斯瑪菲與若干家企業緊密合作,包括為該項目提供樹脂材料的贏創(Evonik)、擅長半徑拉擠技術的Thomas Technology公司以及專注于模壓技術的Alpex公司等。
iPul項目的合作企業包括生產聚氨酯基窗框型材的科思創(Covestro)。得益于iPul系統及其更高的生產速率,該工藝在生產效率上已接近成熟技術,這也為其開啟了新市場之門。亨斯邁(Huntsman)是該項目的另一家合作企業。這兩家企業都在開展大型風機葉片用拉擠復合材料增強體方面的相關研究開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