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空產業經歷了從修理、引進、仿制到改進、改型和自行設計研制的發展歷程。用以制造航空產品的材料也經歷了引進、仿制、改進、改型和自行研制的發展歷程。
從總體上看,我國目前已定型生產的航空材料(含類別、牌號、品種與規格)及其相應的標準與規范,基本上能滿足第二代航空產品批生產的需求。針對第三代航空產品所需關鍵材料,如熱強鈦合金、高強鋁合金、超高強度結構鋼不銹鋼、樹脂基復合材料、單晶與粉末高溫合金等,從技術上看,已具備試用條件,但要轉化為在特定工況下使用的零部件,并體現出第三代航空產品的總體效能(技術與戰術性能、使用可靠性與壽命以及經濟效益等)尚需做大量的工作。
飛機機體和航空發動機材料構成變遷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到目前為止,我國已定型生產的航空用金屬、有機高分子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以及復合材料的牌號約2000余個;已建成具有一定規模的航空材料研究與生產基地,擁有生產航空產品所需各類材料牌號、品種與規格的生產設備及檢測儀器;先后制訂了1000余份各類航空材料、熱工藝及理化檢測標準(包括國標、國軍標與航空標準);編寫出版了《中國航空材料手冊》、《發動機結構設計用材料性能數據手冊》及《航空材料選用目錄》等;頒布了《航空工業材料及熱工藝技術工作規定》、《航空材料(含鍛、鑄件)技術管理辦法》等法規性文件。
據中國航空報,全球復合材料行業的重心正在從歐美發達國家轉向亞洲,亞洲復合材料產量高速增長是行業發展最明顯的趨勢之一。
近20年來民用客機復合材料用量增長,成為了民機材料用量的一大特點。航空材料的發展趨勢在技術層面可用“六化”來概括,即信息化、復合化、多功能化、高性能化、低維化、智能化,具體表現為全面推進計算輔助材料設計技術、復合材料未來尚有巨大發展空間、結構材料向多功能化發展、發動機材料向超高溫結構材料發展、低維化是未來航空材料發展的必由之路、智能材料開發方興未艾、隱身材料朝著多功能方向發展、電子信息功能材料爭奇斗艷等。在管理層面可用“四加強”來描述,即加強合作、加強監督、加強選材科學性、加強基礎,主要表現為加強新材料研究與開發中的合作、加強對材料供應商在內的供應鏈監督等。
2013年5月23日,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民用航空工業中長期發展規劃(2013-2020年)》中指出:加強航空材料研制,完善國產航空材料體系。重點發展碳纖維復合材料、高性能鋁鋰合金以及高強高韌鋼等關鍵材料,強化材料研制與應用考核的緊密銜接。
高溫合金材料屬于航空航天材料中的重要成員,是制造航空航天發動機熱端部件的關鍵材料,在先進的航空發動機中,高溫合金用量占發動機總重量的40%-60%以上。目前,國際市場上每年消費高溫合金材料近30萬噸,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我國目前高溫合金材料年生產量約1萬噸左右,每年需求可達2萬噸以上,市場容量超過80億元。根據中國金屬學會高溫材料分會,航空航天、發電領域使用的高端和新型高溫合金領域需求量在3000余噸,且每年呈15%以上的速度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