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國內,2017年碳纖維的總需求量為23487噸,比2016年的19563噸實現了較大幅度的增長。在這些用量中過半仍然是體育用品。2017年中國大陸生產了7400噸碳纖維,臺灣地區生產了4000多噸。中國大陸地區的產量相對于2016年的3600噸,實現了3800噸的增長,單純從增長的數據來看,不可謂不靚麗!此外,碳纖維生產企業也逐漸擺脫虧損狀態。此外多家企業在充實其產能的基礎上,更上新線。如中復神鷹增加了一條千噸線,吉林精功在2017年建成了1500噸碳纖維生產線,而光威新的千噸線也預計很快會建成。如果從大的角度看,目前總需求2萬多噸,中國區的供應量超過1萬1千噸,接近50%!
但這些比較漂亮的數據的背后又一些隱憂。例如目前國內的碳纖維雖然自給率接近50%,但有絕對把握的自給率只有30%左右了。另外中國大陸地區的碳纖維產量26000多噸,而實際提供的碳纖維7400噸左右,實際開機率不足30%。這個開機率離正常的盈利水平的企業還比較遠。此外隨著碳纖維工業應用的增長,對大絲束碳纖維的需求將會大幅度增加,目前大絲束碳纖維主要海外供應,中國大陸地區雖然有吉林碳谷、金山石化宣布實現了大絲束碳纖維的突破,但離工業化應用還有一定距離。
當然相對于芯片行業,國內碳纖維產業發展有一定的基礎,不至于擔心被人家掐脖子掐死。而且隨著國內企業多個品種的實實在在的突破而不是吹牛皮,行業發展的空間和前景會更廣闊!當然,我們還要未雨綢繆,防范風險!這樣即使遇到一些坎坷,反而會更好的促進國產碳纖維的發展!
就目前國內碳纖維行業發展的情況而言,已經解決了有和無的問題,而這一關鍵的進步,是由民企最終完成的,說明民企不僅可以解決就業促進經濟發展,還可以為國家的戰略性問題作出貢獻。而碳纖維在解決有的問題后,下面就面臨好用和用得起的問題。而這一切就需要大量的企業參與,包括上下游企業的進入。
目前國內碳纖維應用的水平還不是太高,過半以上的用量集中在體育用品,對于要求比較高的領域,特別是工業領域如風電、汽車,層次比較低。即使是體育用品領域,應用層次也比較低,好的企業還可以給國外做OEM,很多小的企業只是相互拼價格戰。如林總的統計2017年全球體育用品消耗碳纖維13200噸,而中國大陸約6000噸和臺灣約6000噸,合計12000噸以上,占有絕對的優勢,但在該領域市場上竟然沒有什么知名的品牌。這與蘋果產業鏈類似,眾多代工企業在國內,但只能賺辛苦的加工費,品牌溢價只能被別人拿走。正如文中林總所說的:體育器材是將碳纖維材料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的領域:陸海空、冰水雪,處處可見碳纖維料替代天然材料與金屬材料而產生的“更快、更高、高強”競技傳奇,也衍生出一輪輪波瀾壯闊的工業技術創新輝煌。中華民族(含中國臺灣),是全球碳纖維體育器材制造大國,由于器材工業設計技術及品牌運營經驗的欠缺,我們守著一個全球最大潛力的市場,卻不得不面對“洋品牌漫天飛,制造工廠血汗化”的殘酷現實。“增強技術制造能力、集成國際設計經驗、國家助力品牌運營、競技產業共同進步”,這就是時代與民族需要的先進碳纖維體育器材強國計劃。我想中國的奧運戰略是最近數十年提升體育成績一個成功的經驗,是否可以可以通過奧運戰略打造中國知名的體育產品品牌?(但要注意過分精英化戰略而忽略全民健身對體育器械品質提升的要求)
碳纖維行業發展還經常遇到一個比較糾結的問題,那就是市場應用重要,還是大投入生產出碳纖維重要。當然應用端想有便宜好用的碳纖維,而碳纖維企業希望客戶多用碳纖維,這樣可以多生產體現規模效益,甚至相互抱怨。這類似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過分糾結,就可能陷入泥潭而見不到出路。而以發展的眼光去實實在在的做,很可能每個點取得突破,打開一片新天地。
碳纖維及復合材料是一種新材料,人們對它的認識還在發展中。而且它又類似于鋼鐵,是一種可以應用于眾多領域的材料。但如何用,需要從設計端最好就去考慮。目前熟悉設計復合材料的技術人員多在航空航天領域,但航空航天領域的設計思路往往向高大上、復雜化上發展。而工業領域往往使另一種思維。就如碳纖維在風電領域的應用醫用,目前風電世界巨頭維斯塔斯在設計上采用了拉擠板材的方式,顛覆了傳統的風電中復材的工藝和應用方式,使工藝大幅度簡化,效率提高,成本也相應降低。維斯塔斯從前些年瀕臨破產,差點被國內企業收購,到世界老大,一家消耗的碳纖維就接近2萬噸,這個數字占碳纖維總用量的近1/4,和中國一年所有行業加起來碳纖維總量差不多。這個也涉及到什么是高科技,什么是技術進步。很多時候,我們理解高科技是高大上、復雜度高,就如小靈通漫游科技世界,滿眼都是我們不懂的東西和概念。筆者從事技術研發和項目開發多年,雖然一直都是在生產一線,更多的是解決客戶和生產面臨的實際問題,也算是做科研工作。有的時候,問題沒解決之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設計很多方案、路線,有些還很復雜,但最終很多問題的解決,很可能是一種比較巧妙的構思、甚至是靈機一動的想法,最后甚至用一種很簡單的方法解決了。回過頭去看,會有這么簡單這么沒想到呢的感覺!但把問題解決后,許多沒有經過之前沒解決問題時痛苦折磨的人往往想,這個問題太簡單了吧。這時技術人員當初絞盡腦汁的價值就往往被忽略了!而領導或老板有時也會有你們做技術的也不過如此嗎的感覺。很多時候這是技術人員,特別是生產一線技術人員的悲哀之處!嗯,對了想起來了,當初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后的介紹,她提取出青蒿素的最關鍵之處就是,利用乙醚代替其他溶劑作為萃取劑,乙醚沸點低,所以不會破壞青蒿素的結構。當然是以前從事航空航天復材的設計人員俯下身子,還是工業領域培養自己的設計人員,這好像確實是個問題!
回顧一下碳纖維發展歷史我們會發現,當初一開始就懷著高大理想、專注于航空航天的碳纖維企業都完蛋了。東麗因為起初產品質量差,不合格,只能在體育器材去找出路,結果它活下來了,但活的很艱難,不過在艱難中也逐漸的進步。后來自身成長到一定程度,滿足波音的要求,又重新回到航空航天領域,東麗開始盈利并成為碳纖維行業世界第一!但航空航天上巨大的成績,使東麗小絲束碳纖維具有極大的優勢,幾乎獨步碳纖維江湖,而其產品的型號幾乎成了碳纖維的代名詞。但正是它的優勢,使其在大絲束碳纖維,以及工業領域的競爭力一直不盡人意。當然最終通過收購卓爾泰克彌補了這一不足!所以碳纖維行業發展從來就沒有一條可以預計好的路,而是要適時的根據情況進行調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也可以給國內的行業發展做一個借鑒!
注:本文的數據來自于林總2014年到2017年孜孜不倦貢獻的行業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