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吉林大學化學學院黃衛民團隊將3D打印技術和電化學表面修飾技術相結合,研發出一種新型醫用鈦合金復合材料。據了解,這種新型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夠降低生物體免疫排斥的風險,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鈦及其合金由于優良的力學強度和可塑性一度被認為是最理想的體內植入金屬,然而,傳統的鈦及其合金由于生產工藝和條件限制,很難在不同患者體內實現特異性植入,因此容易造成術后積液,從而引發炎癥和感染。黃衛民團隊針對傳統鈦合金的缺陷,通過電化學表面修飾技術,在材料表面覆蓋上一層載藥微球和細胞活性物,使其具備很好的生物相容性。
同時,這種新型的3D打印鈦合金材料具有個性化、定制化的優點。它可以根據不同患者的檢測數據,利用計算機模擬出對應的幾何模型,再通過3D打印機輸出貼合患者創面的鈦合金基底,最后利用電化學表面修飾技術,在打印出來的鈦合金表面修飾一層載藥微球和細胞活性物質,以保證植入體在患者體內穩定性,達到促進創面愈合的效果。目前,黃衛民團隊圍繞該技術開發了一套智能化3D打印鈦合金電化學修飾系統,并且已申請六項國家發明專利。
該技術活體生物性實驗取得了良好效果。未來,依托科技部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黃衛民團隊將進一步研發新型可體內降解的金屬復合材料,以避免二次手術取出植入物的風險,并將廣泛應用于顱骨修復、四肢修復、植入支架和口腔整形等醫療領域。同時,團隊將擴大與國內外各大院校、企業、醫院及機構的合作,形成產學研一體化鏈條,促進科研成果與實際生產應用的轉化,推動醫療行業的創新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