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國家能源局公布2018年前三季度風電并網運行情況。據行業統計,2018年1-9月,全國新增風電并網容量1261萬千瓦,到9月底累計風電并網容量達到1.76億千瓦;1-9月,全國風電發電量267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6%;平均利用小時數1565小時,同比增加178小時,同時占到了前9月全國發電總量的4.7%;前三季度,全國棄風電量222億千瓦時,同比減少74億千瓦時。
1月份至9月份,風電新增并網容量較多的省份是內蒙古(193萬千瓦)、江蘇(156萬千瓦)、山西(117萬千瓦)、青海(110萬千瓦)、河南(86萬千瓦)。平均利用小時數較高的省份是上海(1909小時)、江蘇(1857小時)、云南(1848小時)、遼寧(1750小時)、福建(1722小時),我國風電行業也隨之回暖。
海上風電也在快速增長。前三季度,海上風電新增并網容量102萬千瓦,主要集中在江蘇(92萬千瓦)和福建(9萬千瓦)兩省,累計海上風電裝機容量達到305萬千瓦,主要集中在江蘇(255萬千瓦)、上海(30.5萬千瓦)、福建(19萬千瓦)。
前三季度,風電平均利用小時數是1565小時,同比增加了178小時。棄風電量是222億千瓦時,同比減少了74億千瓦時。全國平均棄風率是7.7%,比去年同期減少了4.7個百分點,總體來講,棄風限電情況總體緩解。
相關數據顯示,從2006年至今全國用于可再生能源能源補貼資金總計超過了3200億元,其中風電享受到補貼的資金超過了一半以上。以風電為代表的清潔能源這些年在中國的發展增速也是超過了傳統的火力發電。
風電行業上市公司業績回暖
隨著三季報的披露結束,風電行業上市公司今年前三季度的業績情況也已經全面出爐,據《證券日報》記者統計,15家風電上市公司中,今年前九月累計實現凈利潤110.02億元,去年同期為92.60億元,同比增長18.81%。
風場開發、建設以及風電運營等6家上市公司的利潤總和占全部15家公司的利潤總和的九成以上。值得注意的是,上游風機制造企業由于行業競爭等原因,業績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大連重工虧損1.5億元人民幣。
風電行業的回暖也體現在上市公司的業績中,聯交所上市的龍源電力前三季度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達40.1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逾四成。其中風電營收在今年前九月為134億元,占比69.9%。主要由于限電問題在1月份至9月份內改善明顯,風電利用小時同比增加14.2%至1637小時,高于全國同期平均水平。限電率則由去年的11.7%下跌至6.3%。
節能風電也在三季報中表示,所在部分區域平均風速較上年同期提高、棄風限電情況較上年同期改善帶來售電量及售電收入增長。
但在行業整體改善的同時,需要注意的是,自2017年以來,風電整機招標價格下降,風電整機制造商毛利率受到一定程度的擠壓。
風機塔架制造商天能重工今年前三季度業績同比降低14.39%,該公司在三季報中對于業績變動的原因,給出如下解釋: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采購原料的成本和風塔制造成本持續增加。
主營業務同樣是塔架制造的泰勝風能也表示:“隨著國內風電電價國家補貼的逐步退坡以及國際風電電價的逐步市場化,風電場建設成本控制壓力持續向風電整機及零部件制造商傳導,相關市場競爭激烈,產品毛利空間進一步受限;同時,鋼材等原材料價格波動帶來的成本上升向下游客戶轉移的難度較大。”今年前三季度,泰勝風能凈利潤同比下滑86.02%至0.21億元。
風電累計裝機容量巨大,上游利潤空間變薄,不少整機制造商也將目光投向風電后運維市場。昔日風電龍頭企業*ST銳電就寄望于全資運維子公司——銳源風能技術有限公司,欲向“整機制造商+開發商”的雙重身份轉型。不過,今年前三季度*ST銳電實現營業收入3.8億元,同比增加780.28%;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96.6萬元,同比減少99.46%。
金風科技通過旗下子公司北京天潤新能投資有限公司,從事風電場投資開發、建設運營的業務。今年三季度,在風機價格下跌毛利率下行的情況下,風電運營憑借較高的增速,成為金風科技業績主要增長點。
前三季度,金風科技實現歸母凈利潤24.19億元,同比上升5.35%。但Q3單季,受毛利下滑等影響,歸母凈利同比下滑23.57%至8.89億元。公司積極布局風電智慧運維的遠景能源,也通過能源物聯網平臺EnOS智慧風場軟件解決方案實現了從風機數據采集、集中監控,到高數據質量的損失電量分析、基于機器學習的設備健康度預警、新能源功率預測和功率控制等服務,著力降低風場運維總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