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來,中國的碳纖維之路無疑是崎嶇的,突破技術封鎖實現自主研發的捷報雖逐步出現,但是未來中國碳纖維行業如何發展,仍然值得深思。特別是,在過去一年里國內已有兩家較大規模的碳纖維企業先后破產倒閉,其它80%碳纖維企業還在生死中掙扎,在此情況下,碳纖維行業中所有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都需要應對巨大的考驗。
不僅要“低成本”,更要“高質量”
業內很多論調認為“低成本化”是國產碳纖維求得生存的一個關鍵點,依靠擴大生產規模和技術提升,通過分攤公共費用、降低原料采購成本和提高生產效率都是低成本化的主要途徑。但是在完全自主研發的基礎上,所有的進展都很緩慢。那么,實現了“低成本化”是否就能解決碳纖維行業的本質問題?也就是說,當國產碳纖維原料比進口碳絲價格更便宜時,國內市場是否就一定會選擇國產碳纖維?
事實上,碳纖維下游企業需要滿足的是客戶的應用需求,而絕大多數客戶需要碳纖維達成的目的都是“輕質高能”,對材料本身高性能的需求是非常明確的,如果國產碳纖維僅僅是價格上存在優勢,而質量上無法與進口產品相媲美,或者說無法達到客戶的期望標準,那么,碳纖維下游企業面對這樣的選擇,答案也只能是否定的。因此,對碳纖維上游的原材料企業來說,不僅要“低成本”,更要“高質量”,在某種程度上,超過進口產品的質量甚至是實現進口產品無法具備的性能優勢,才是國產碳纖維的生存之本。
對于碳纖維下游企業來說,該命題同樣適用。這幾年,做碳纖維基礎產品的企業可謂是遍地開花,卻逐步將市場推進了惡性競爭的局面。特別是碳纖維最常見的管材、板材類產品,看起來項目投資少、上馬快,許許多多小微型復材加工企業紛紛躍身其中,他們認為基礎產品靠走量,殊不知,“質”才是生命線。為了博得市場份額,他們拼命降低成本,包括原材料和人工成本,以求獲得更低的市場價格優勢,但是產品的性能在后期應用中實際效果如何,他們并不關心,就這樣,市場被自己慢慢給做閉了。
一位企業負責人稱:“客戶采購方第一次合作考慮的是價格,第二次合作考慮的就是性能質量。碳纖維基礎類產品的成本幾乎是透明的,靠低價獲取訂單結果要么是自己虧本要么就是在產品上偷工減料,所以我們寧愿犧牲訂單也不會降價,否則勢必有一方會受到損失。”
不僅要“搞研發”,更要“拓市場”
據2019年初的大概統計,國內涉及碳纖維原絲生產的企業有三四十家,但是每年的總產能僅有2萬噸,而且核心的技術只掌握在幾家大型企業手中。因為碳纖維的投資回報周期很長,中小型企業缺乏持續研發的資金,也不具備長期的資金鏈運轉能力。未來幾年,中國碳纖維行業的上游還將持續洗牌,核心產能最終將歸集于幾家大型企業。
但是,中國碳纖維行業長久、健康、良性的發展不僅僅依靠這幾家大型原絲生產企業,更需要下游企業的鼎力配合。首先,碳纖維制品的市場大小將決定了碳纖維原絲的消費量,一旦市場被打開,不同層級的市場都向碳纖維材料開放,那么國產碳纖維原絲也將擁有更多的生存之地。
其次,碳纖維制品實際的市場需求決定了碳纖維原絲的發展方向,但是如何應用碳纖維材料卻是下游企業的主要任務,例如現在市場上還是以熱固性碳纖維復合材料為主要應用形式,但是熱固性碳纖維復合材料存在著不能重復利用、成型周期長等缺陷,在此情況下,發展熱塑性碳纖維復合材料具有特殊的意義。但是,因為碳纖維增強PEEK/PI/PPS等這類高性能復合材料所要求的的技術水平也比較高,一般的下游企業如果只著眼于眼前利益,在新產品研發方面就會滯后。
從目前的形勢看,只要身處碳纖維行業,無論是上游還是下游,總體形勢都是嚴峻的,破局重組的過程中最先倒下的是抗風險能力最弱的一批,同時也是“質量”和“市場”都沒有把握住的一批。質量需要不斷提升,市場也需要不斷去刺激去開拓,國產碳纖維企業要獲得生存,要獲得發展,不僅要有為自主研發“買單”的實力,更要有高瞻遠矚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