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世界首條玄武巖纖維2400孔漏板拉絲智能化池窯生產線點火暨年產6萬噸玄武巖原料均質化生產線投產儀式在四川廣安華鎣市舉行,標志著廣安玄武巖纖維2400孔漏板池窯拉絲制造技術在玄武巖纖維行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走在了世界前沿。新型玄武巖纖維直接紗成品問世后,將廣泛應用于5G新基建、海洋工程、航空航天、制造輕量化等領域。廣安將成為全國唯一同時具備生產玄武巖離心纖維及連續纖維能力的產業基地。

“玄武巖纖維2400孔漏板拉絲智能化池窯生產線,是國內乃至全球領先的首條大型玄武巖纖維生產線,對于我國玄武巖產業的發展將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表明我國玄武巖纖維材料生產達到了新高度。”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嘉麒表示,廣安市在發展玄武巖材料方面做了大量創新型工作,玄武巖纖維2400孔漏板拉絲智能化池窯生產線點火暨年產6萬噸玄武巖原料均質化生產線投產就是創新的重要成果,意味著廣安市玄武巖纖維產業正朝著世界一流、國內領先的目標奮勇前進。
據國家“863計劃”玄武巖連續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生產與應用課題組組長石錢華介紹,一塊1200孔漏板每天產量低于0.6噸,而一塊2400孔漏板每天產量將超過1.5噸?,F在行業內普遍攻關的是1200孔漏板拉絲技術。與之相比,2400孔漏板拉絲技術將極大地降低企業生產成本、勞動力成本和能耗,同時還將有效提高生產效率。
目前,廣安市成功突破玄武巖纖維原材料優化組份與均質化、池窯拉絲熔融技術、2400孔大漏板拉絲穩定作業工藝等高品質直接紗產品工藝等瓶頸,在全球首創原料空氣動力學粉碎均化技術和玄武巖礦石大數據分析配方穩定均化技術,創建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玄武巖纖維大漏板拉絲池窯法生產工藝和技術標準。市內玄武巖纖維企業參與修改制定國家、行業、地方標準19項,擁有國家發明專利59項、新型實用技術專利53項。
圍繞產業鏈布署創新鏈,廣安市積極搭建科研平臺、創新合作機制。今年1月,廣安市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結成“5+1”科研產業戰略聯盟。與上海交大、同濟大學、東南大學、海南大學等10所高校建立深度合作關系,成功創建國家玄武巖工程中心西部分中心、省級玄武巖纖維原料均質化控制技術工程實驗室、省級玄武巖纖維制造業創新中心和全省首批院士(專家)產業園,設立運行中科院劉嘉麒院士工作站、歐洲科學院劉建德院士工作站。組建運行四川玄武巖纖維新材料研究院,按照“研究院+合作院校+實體企業”的運作模式,聚集國內最頂尖的科研資源,為產業創新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技術支撐。
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廣安還積極推動科研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實現從早期離心棉制品初級發展向原料均質化、連續纖維原絲生產優勢產能高端邁進,構建形成以四川帕沃可公司為龍頭、四川謙宜、華炫等多家項目公司為支撐的“1+N”產業架構,形成礦山開采、原料均質化、原絲生產、復合材料、裝備制造、系統服務、產能輸出全鏈條產業,實現玄武巖纖維制品產業化、規?;a。“廣安造”玄武巖制品先后參與天府國際機場等川渝地區10余個重大工程項目建設,部分產品占據川渝地區80%的市場份額,與中國建材、振華海工、重慶海德世、上海玻璃鋼研究院、四川消防總隊研究院等在建筑建材、汽車輕量化、海洋工程等多項領域深入開展玄武巖纖維制品應用合作。今年疫情期間,“廣安造”玄武巖制品應用于火神山醫院建設。初步估計,未來3至5年,以上合作領域的纖維及復合材料需求量將達到16萬噸以上。
據了解,該項目由四川謙宜復合材料有限公司建設,一期項目于2019年3月開工,投資5億元,已建成6萬噸原料均質化生產線和2400孔漏板拉絲智能化池窯示范生產線,同時配套建設2000噸濕法氈生產線、1500噸直接紗生產線、3000噸短切原絲氈生產線和1700噸LFT生產線,為廣安年產10萬噸級玄武巖連續纖維池窯項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