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中材科技在公布一季報后舉辦業績說明會,會上中材表示,今年一季度玻纖海外的需求非常好,后續堅定看好海外市場的恢復,需求拉動是可持續的。玻纖6萬噸改造線今年會啟動,半年可以改好,四季度就有部分產能放出來。風電葉片行業核心問題在于風電產業鏈制造端的惡性競爭帶來的價格大幅下跌,疊加葉片環節原材料價格上漲,但公司認為這是短期情況,價格拐點不好判斷。
公司一季報顯示,公司一季度實現營收46.6億,凈利潤7.3億,同比都是有所增長。一季度業績主要貢獻是由于玻纖同比增長較多,盈利也有很好的增長,一季度的收入和盈利水平都比去年有所提高。風電業務盡管量上同比增長,但盈利和毛利率下降較多,基本是盈虧平衡狀態。其他業務營收和利潤同比去年均實現增長,尤其是隔膜業務和北玻,利潤同比增長超100%。總體業績也平穩。
整體來看,今年一季度海外的需求非常好,無論是中東、美國還是歐洲,需求和價格都很好。海外平均價格基本都在一萬元以上。不考慮運費的話,噸凈利要高于國內,考慮運費的話,基本與國內持平。總體來說,海外的量提升還是很大的,去年海外占比17%-18%,今年一季度提升到25%,后續公司堅定看好海外市場的恢復,需求拉動是可持續的。
中材一季度收入增長主要依靠玻纖拉動,長江證券稱,一季度玻纖價格維持高位,雖國內發貨受阻,但出口需求旺盛有所補充。預計公司一季度銷量同比持平,考慮到出口的銷售價格更高,預計噸凈利依舊維持高位。展望全年,玻纖需求上半年更多依靠出口,下半年依靠國內需求接力。當前生產企業庫存仍處于歷史相對低位,粗紗價格整體穩定,部分上漲部分下跌,基于新增有效供給不多,預計全年將延續這一價格趨勢。
電子紗方面,中材在接受調研時介紹,整個細紗的產能大概在10萬噸。現在變化較大的是價格,去年有幾個大的投產項目,加上一些細分需求的周期性調整,價格下跌幅度較大,整體均價不到4元/米。二季度后下游需求會有恢復,且目前價格已經到了行業部分企業的成本線,所以公司認為這個價格有非常強的支撐,不需要太悲觀。
此外,中材介紹,一季報同步公告了一條玻纖6萬噸的改造線,今年會啟動,半年可以改好,四季度就有部分產能放出來。后續公司會加快玻纖新基地布局,重點圍繞高性能、熱塑以及高端建材等領域做布局。基于目前行業發展形勢,后續產線規模會有一定幅度提升,基本在14-15萬噸水平。
今年一季度,風電葉片行業盈利能力承壓,預計行業大部分企業處于虧損狀態。中材表示,核心問題在于風電產業鏈制造端的惡性競爭帶來的價格大幅下跌,疊加葉片環節原材料價格上漲,所以整體盈利能力惡化還是非常明顯。現在公司以份額為主,因為未來市場是非常好的,這個階段占據市場對公司來說更有利一些。
據了解,2020年4季度平均招標價格在3300-3500元/kw,今年1季度在1600-1700元/kw。中材表示公司的規模效應短期不可能把制造成本降低50%,尤其是風電葉片材料成本占比70%左右。在現有價格體系下,新產品實現溢價的作用也有限,但公司認為這肯定是個短期情況,不可能長期持續,因為這對整個產業鏈來說都是不利的。總體來說,4月以來招標價格逐步趨穩,還是能起到一個平臺支撐的作用。價格拐點不好判斷,公司整體判斷下半年價格會有一些機會恢復。一季度的出貨量大概有2GW出頭,比去年大概有10%的增長,利潤上基本盈虧平衡。
中材認為,風電的技術趨勢是非常明確的,一是大型化,二是低載荷,對于拉擠梁這種工藝來說是非常適合的,現在也在批量運用。現在行業到了一個惡性競價的階段,短期來說,碳玻混合的拉擠梁基于成本很難在全行業推廣。此外,隨著玻纖性能不斷進步,也能用在更大的葉片,現在中材科技可以做到100m以下純玻纖。
鋰膜新產能方面,今年新投的是滕州二期剩下的四條線,大概會在半年左右陸續投出來。另外就是內蒙的兩條線會在年底之前投出來。今年新增的產能大概在5-6億平,到年底公司會具備17-18億平的有效產能。
在調研中,中材科技還非常看好儲氫瓶市場,總體判斷,鋰電是現在,氫是未來。這個領域公司做了比較深入的布局,集中在儲運環節。公司主要在三個領域進行布局,一是車載儲氫瓶,二是加氫站的站用瓶,三是運氫長管。去年公司氫能收入主要是車載這塊貢獻,按照行業公開和透明燃料電池車上牌量數據來看,公司在車載儲氫瓶領域份額第一,現在是希望能夠在更多領域拿到更多份額。
關于近期天然氣的價格走勢,中材回應,從成本來看,天然氣價格是季節性較強,一季度四季度用氣高峰,價格較高,二三季度逐步回歸正常水平。泰山玻纖下屬有燃氣公司,保量平價,氣價在行業中有競爭力。今年一季度天然氣價格環比去年四季度增長大概5-6個點,還是可以承受的,公司可以把這部分的價格往下游傳導一些,成本和均價可以同步,毛利率相對平穩。
具體問答實錄如下:
問:目前玻纖海外市場與國內市場噸凈利分別怎樣,差距還大嗎?
答:整體來看,今年一季度海外的需求非常好,無論是中東、美國還是歐洲,需求和價格都很好。海外平均價格基本都在一萬元以上。不考慮運費的話,噸凈利要高于國內,考慮運費的話,基本與國內持平。總體來說,海外的量提升還是很大的,去年海外占比17%-18%,今年一季度提升到25%,后續我們堅定看好海外市場的恢復,需求拉動是可持續的。
問:天然氣價格近期是怎樣的走勢,和往年相比是什么水平?
答:從成本來看,天然氣價格是季節性較強,一季度四季度用氣高峰,價格較高,二三季度逐步回歸正常水平。泰山玻纖下屬有燃氣公司,保量平價,氣價在行業中有競爭力。今年一季度天然氣價格環比去年四季度增長大概5-6個點,還是可以承受的,我們可以把這部分的價格往下游傳導一些,成本和均價可以同步,毛利率相對平穩。
問:電子紗的運營情況如何?
答:泰山玻纖大品類細紗,按應用領域來分一個是工業級細紗,一個是電子級細紗,大概各占一半,特別年份我們會做調整,比如去年電子布多一些而工業級少一些,今年1季度工業級多一些而電子布少一些。整個細紗的產能大概在10萬噸。現在變化較大的是價格,去年有幾個大的投產項目,加上一些細分需求的周期性調整,價格下跌幅度較大,整體均價不到4元/米。二季度后下游需求會有恢復,且目前價格已經到了行業部分企業的成本線,所以我認為這個價格有非常強的支撐,不需要太悲觀。
問:玻纖新增產能規劃如何?
答:一季報同步公告了一條6萬噸的改造線,今年會啟動,半年可以改好,四季度就有部分產能放出來。后續我們會加快玻纖新基地布局,重點圍繞高性能、熱塑以及高端建材等領域做布局。基于目前行業發展形勢,后續產線規模會有一定幅度提升,基本在14-15萬噸水平。
問:葉片1季度銷量的增長情況如何?價格拐點?
答:4月18號能源局的綜合司初步統計整個十四五期間各個省份的可再生能源的裝機情況,總量超過600GW,風電大概占到40%-50%,有250-300GW,劃分到十四五剩下的四年,大概就是每年60-70GW的裝機。我們面臨的核心問題在于風電產業鏈制造端的惡性競爭帶來的價格大幅下跌,疊加葉片環節原材料價格上漲,所以整體盈利能力惡化還是非常明顯。現在我們以份額為主,因為未來市場是非常好的,這個階段占據市場對我們來說更有利一些。2020年4季度平均招標價格在3300-3500元/kw,今年1季度在1600-1700元/kw,我們的規模效應短期不可能把制造成本降低50%,尤其是風電葉片材料成本占比70%左右。在現有價格體系下,我們風電零部件企業能做的很少,我們新產品實現溢價的作用也有限,但我們認為這肯定是個短期情況,不可能長期持續,因為這對整個產業鏈來說都是不利的。總體來說,4月以來招標價格逐步趨穩,還是能起到一個平臺支撐的作用。風電是國家實施能源轉型戰略的核心組成,基于行業中長期穩健發展,產品的可靠與穩定性也決定產業鏈利潤平衡也是必然的,產業鏈低價競爭殺價搶單的情況大家也逐漸接受不了,行業自律組織近期也在召集產業鏈相關企業座談探討有關問題尋求解決方案。我們還是認為產業鏈制造端各環節有合理的利潤空間才能夠保障后續產品研發以及整體質保體系正常運轉。價格拐點不好判斷,我們整體判斷下半年價格會有一些機會恢復。一季度的出貨量大概有2GW出頭,比去年大概有10%的增長,利潤上基本盈虧平衡。
問:其他葉片企業的盈利水平如何?
答:從過往公開歷史數據來看,中材葉片應該是行業毛利率最高的葉片企業,一季度利潤我們基本盈虧平衡。
問:我們對碳纖維在風電葉片中的應用是什么判斷?
答:風電的技術趨勢是非常明確的,一是大型化,二是低載荷,對于拉擠梁這種工藝來說是非常適合的,現在也在批量運用。現在行業到了一個惡性競價的階段,短期來說,碳玻混合的拉擠梁基于成本很難在全行業推廣。此外,隨著玻纖性能不斷進步,也能用在更大的葉片,現在中材科技可以做到100m以下純玻纖。短期來看,風電全部都用100m以上的葉片有難度,海上葉片的話根據客戶需求我們也可以提供兩種產品,技術上來說我們還是行業領先的,我們在阜寧沿海有一個工廠專門做碳玻混合葉片,我們產能是夠的,主要是需求釋放節奏。
問:過使用碳纖維可以改變整機結構設計,降低整機成本造價嗎?
答:如果是海外國內風機價格差別不大,像Vestas去年的風機在6000元/kw以上,國產的能夠維持4000-5000元/kw,那么我認為這個理論是成立的。但如果是1500比6000的話,這樣是不成立的。
問:海外的計劃是怎樣的?
答:海外和國內我們是兩種不同的策略。去年我們公告的巴西項目也是我們開拓海外的的一個試驗項目,我們會根據當地市場開發一些適應當地的產品。
問:4月隔膜的排產會有怎樣的趨勢?
答:因為我們現在隔膜的產能比較有限,所以每個月我們基本上都是按照頂格去排產,基本上都是在1億平米左右。
問:滕州和南京在建的產能落地情況如何?
答:今年新投的是滕州二期剩下的四條線,大概會在半年左右陸續投出來。另外就是內蒙的兩條線會在年底之前投出來。今年新增的產能大概在5-6億平,到年底我們會具備17-18億平的有效產能。
問:隔膜的客戶結構是怎樣的?
答:目前主要以寧德為主,大概在70%左右。海外客戶開拓需要時間,今年一季度出貨量占比大概10%左右,未來我們還是希望能做到20%以上甚至更高,現階段也開始對海外客戶進行新型號導入。
問:內部判斷隔膜成本還有多少下降空間?
答:成本我們這些年進步非常明顯,新線成本如內蒙工廠和滕州二期項目成本在行業內也極具競爭力,但總體新線占比現階段還較少,后續隨著新線占比提升,隔膜平均成本還有較大優化空間。
問:內蒙產線設備用的是哪家的?
答:我們設備現在主要是兩個來源,一是日本東芝,二是我們的合資公司。滕州那邊用的是合資公司的,內蒙用的是東芝的。后續設備調配基于速度,來的快就優先安排安裝。
問:鋰膜當前國內和海外客戶的盈利水平如何?
答:國內外基本都是頭部電池廠商,盈利上來看,海外客戶盈利更好些。我們還是認為把生產端管控好,把品質提上來,把成本降下來,才是最關鍵的。
問:1季度隔膜單平利潤如何,今年利潤展望情況是怎樣的?
答:1季度單平利潤水平在2毛以上,隨著新線陸續落地,我們認為單平凈利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問:對儲氫瓶市場看法如何?
答:我們非常看好這個市場,總體判斷,鋰電是現在,氫是未來。這個領域我們做了比較深入的布局,集中在儲運環節,我們做了20年的氣體儲運,有著豐富的經驗。我們主要在三個領域進行布局,一是車載儲氫瓶,二是加氫站的站用瓶,三是運氫長管。去年我們氫能收入主要是車載這塊貢獻,按照行業公開和透明燃料電池車上牌量數據來看,公司在車載儲氫瓶領域份額第一,現在是希望能夠在更多領域拿到更多份額。
問:東麗放松之后,會對碳纖維原材料供應商有所調整嗎?
答:氣瓶鎖定原材料后就會在行業里搶占先手的位置。我們的優勢在于可以用國產材料制造氫瓶這種高端產品,目前國內應該只有我們一家可以做到,所以我們也會一直把這個優勢延續下去。我們與神鷹的合作是共贏的狀態,無論從成本還是盈利,都是最有利的。
問:未來葉片、玻纖、隔膜、軍工四個業務的發展規劃是怎樣的,有側重點嗎?
答:也不算有側重點,我們這幾個業務內部定位為了主導產業,幾個業務都要做強做大,每個業務都有自己的十四五規劃。我們內部不止這幾塊業務,軍工的體量還較小,氣瓶產業也是較重要的業務。
問:與巨石的玻纖業務的重組延后有沒有新的情況?
答:按照集團部署,積極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