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ge Chip and Fiber Pulls 銳邊撕裂(咬邊)
微小的、不規則形狀的撕裂,位于零件剪切邊的部位,而造成工件不完整的損傷。
可能的原因及糾正的措施:
1.過度的飛邊就含有一定量的玻纖,頂出時粘附在零件的剪切邊上,可能會將玻纖拉出,并形成缺角的碎片,故要小心地拋光剪切邊并認真調整間隙。
2.較慢頂出和慢慢起模會減少這種機會,實際上過厚的飛邊也并不容易保持的。
3.過度的料流和運動,會增加飛邊的量,因此降低合模速度和壓力是有效的。
4.假定是由于鋪料的原因,玻纖取向平行于剪切邊,就會使剪切邊更加脆弱,因此改變鋪料的圖案、有可能增加碎片的抵抗度。
5.一個較高粘度的料團會減少玻纖之取向,減少碎片的機會。
6.某一部位碎片撕裂總有痕跡,及時地使用一些外脫模劑來避免撕裂的出現。
減少模腔與模芯之間的溫差,有可能減少剪切邊的厚度。
肉眼就能現察到表面的玻纖取向。請注意,相分離和纖維裸露有大致相同的外貌,容易混淆。
可能的原因及糾正的措施:
1.過長料流距離就會增加流痕,顯現玻纖取向,盡力保持玻纖之隨機分布。
2.過慢的閉模速度就會形成流動痕跡,故增加閉模速度對取向之隨機性是有好處的。
3.較低的粘度增加玻纖取向之機會。
4.某些低收縮添加劑趨向于使玻璃纖維泛到表面層,重新選用低收縮添加劑之品種和用量,有可能掩蔽玻纖在表層之下。
5.壁厚迅速變化之部位容易引起玻纖之取向。
6.料團過度暴露在空氣中,失掉苯乙烯,容易引起予凝膠和流痕。
Knit Lines/Flow Lines 熔接痕
零件上過度脆弱的部位都發生于料流匯合的區域,在這個區域增強的玻纖不易引成搭接與架橋,因此熔接痕是零件強度的薄弱區。
可能的原因及糾正的措施:
1.過長的料流距離與分塊的鋪料方法將導致玻纖取向和熔接線,將料團直接加到易發生熔接痕的部位是有效的。
2.快速的閉模速度易引起玻纖取向,過高的模溫產生予凝膠,而影響到材料較好地熔接,降低合模速度,降低模溫能使嚴重的熔接痕趨緩。
3.特定的模具設計,如:過長的料流距離、料團分流和型芯等形成孔的料流前沿而導致熔接痕,如果熔接線發生在零件的邊緣,則在此設置溢流口是有效的。
4.在某種情況下,在易發生熔接痕的部位事先放置特定的玻纖網或編織紗是有利的。
Laking 暗斑
可能的原因及糾正的措施:
1.上模要同時壓平在下模的止動塊上,方能保持對材料的均勻壓力。
2.壓力不足導致不平穩之料流,或者厚薄變截面處就有可能與模具表面接觸不良,造成局部暗斑。
3.予凝膠的小片也有可能形成暗斑,糾正辦法:減少料團與模具接觸的時間、降低模溫、降低物料之活性或增加合模速度。
4.假如模溫過低就會出現獨立的冷片或熱片,導致不均勻固化和收縮。
5.料團收縮率控制不良,固化時材料過早剝離模具而失光,應優化低收縮添加劑的品種和水平。
6.料團暴露在空氣中時間過長,引起予凝膠和暗斑。
Nonfill 缺肉
制品局部缺損,充不滿。
可能的原因及糾正的措施:
1.檢查上模是否均勻落在止動塊上然后適當加些料,保持有0.03左右的過壓量。
2.料團接觸模具表面時間過長有予凝膠,就會阻止料流順利充模,而導致缺肉。
3.合模過慢引起予凝膠。
4.壓力不足。
5.過長的料流距離,引起予凝膠在先。
6.料團粘度過大。
7.料流活性過高或模溫過高而引起予凝膠,改變引發劑和樹脂是有效的。
8.排氣不好,未逸出的空氣引起缺肉,空隙和焦燒。
9.多模腔壓模中的某一腔加料過多導致另一模腔的壓力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