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盲目強求碳纖維主要性能指標,把更大的力氣用在性能和質量指標的穩定性和碳纖維工藝性的上。對于很多用戶,寧愿用性能質量均勻,后續工藝性能好的C250,也不愿意用CV值太大,毛絲多的所謂T700。纖維穩定性好,從零件設計上,設計師就有確定的數據,安全系數就可以放小,最終做出的零件更輕,成本更低。 通過提高這些質量穩定和工藝性能指標,讓用戶在使用我們碳纖維時,感覺與國外纖維一樣好用,即使主要性能略差一點,但價格也便宜。
在產業化生產線的籌劃中,從重視“主要性能指標”,轉向重視“性能質量工藝指標群”。 比如主要性能指標的均勻性、線密度的均勻、毛絲率、絲束寬度的均勻性、絲束的可展開性、絲束后續加工的耐磨性,針對不同樹脂的上漿劑等等, 用這些指標群去引導工藝和裝備的確定,用均勻好用的C250灰色地帶進入市場,形成銷售,才有后續提升性能的空間,才能建立與下游產業形成良性的互動,從而進入螺旋上升的碳纖維性能品質提升之路,這才是切實的中國碳纖維平民化之路!
6. 觀點總結
A. 碳纖維的巨大發展情景毋庸置疑!中國眾多碳纖維投資擠在小絲束生產獨木橋的現狀急需要改變。
B. 從所有化纖發展歷史看:以我為主,充分學習和借鑒國際前沿模式、技術及設備,在充分掌握的基礎上實現消化吸收和創新,這才是一條真正的捷徑。“盲目崇洋”和“自力更生”都是極端道路。
C. 碳纖維“平民化”的進程要充分發揮我國腈綸大工業的基礎,要在24K以上大絲束做文章;使我們企業報出的價格不再讓用戶詫異。
D. 提倡學習SGL、ZOLTEK的發展經驗,消減對碳纖維主要性能指標的追求熱情,把更多注意力放到其他眾多與后端使用方便性的質量指標上,使做出來的碳纖維能用,能替代部分國外產品,打開一條通過“質量灰色地帶”進入市場的中國之路!
E. 用性能質量和工藝指標群去引導工藝和裝備的確定,充分學習國外公司在產業化進程的“技術含量似乎不高,經濟效益確很大”的經驗,從工藝和裝備上控制和降低成本。
F. 要充分重視碳纖維產業鏈各段的緊密關聯度,碳纖維企業有責任,也有必要去培育和推進纖維后段各工藝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