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纖維增強碳化硅陶瓷基復合材料具有密度低、高強度、高韌性和耐高溫等綜合性能,己得到世界各國高度重視。本文綜述了碳纖維的研究進展,C,/S£復合材料的制備方法,并分析了各種制備方法的優缺點。概述了C,/sc復合材料作為高溫熱結構材料和制動材料的應用狀況。最后,指出了有待解決的問題和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
碳化硅陶瓷因具有高強度、高硬度、抗腐蝕、耐高溫和低密度而被廣泛用于高溫和某些苛刻的環境中,尤其在航空航天飛行器需要承受極高溫度的特殊部位具有很大的潛力。但是,陶瓷不具備像金屬那樣的塑性變形能力,在斷裂過程中除了產生新的斷裂表面吸收表面能以外,幾乎沒有其它吸收能量的機制。這就嚴重限制了其作為結構材料的應用。碳纖維具有比強度高、比模量大、高溫力學性能和熱性能良好等優點,在惰性氣氛中2000℃時仍能保持強度基本不下降。用碳纖維增強碳化硅復合材料。材料在斷裂的過程中通過纖維拔出、纖維橋聯、裂紋偏轉等增韌機制來消耗能量,使材料表現為非脆性斷裂。C,/S£復合材料綜合了碳纖維優異的高溫性能和碳化硅基體高抗氧化性能,受到了世界各國的高度關注。并廣泛應用在航空、航天、光學系統、交通工具(剎車片、閥)等領域。
碳纖維是有機纖維或瀝青基材料經碳化和石墨化處理后形成的含碳量在85%以上的碳素纖維。是20世紀50年代為滿足航空航天等尖端領域的需要而發展起來的一種特種纖維。目前,碳纖維的生產原料分為三大體系:聚丙烯腈基碳纖維、瀝青基碳纖維、粘膠基碳纖維。其中聚丙烯腈基碳纖維因其一系列優勢居主導地位,粘膠基碳纖維由于生產率低、性能差等原因己逐步被淘汰,而瀝青基碳纖維由于原料資源豐富,含碳量高及碳化率高。成本低,正在被重視。聚丙烯腈基碳纖維是高強度碳纖維,瀝青基碳纖維則是高模量型。
雖然我國研制碳纖維已有30余年的歷史,但僅初步建立起工業雛形。生產的碳纖維質量至今仍處于低水平。關鍵原因是碳纖維原絲質量沒有過關。碳纖維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原絲的質量。原絲缺陷如表面橫向裂紋、橫向褶皺、軸向裂紋、皮芯結構、表面沉積物、并絲等都會“遺傳”給碳纖維,使力學性能下降。因此。要想生產出質量高且性能穩定的碳纖維,今后必須加強對高性能碳纖維原絲的研究。
碳纖維與基體間存在一系列界面問題:如界面潤濕性差,化學、物理相容性差等,極大地影響著復合材料的力學性能,且碳纖維未經表面處理前,其活性比表面積小(一般小于1 m2/g),表面能低,表面呈現出憎液性,限制了碳纖維高性能的發揮。為了提高碳纖維的表面化學活性,增強碳纖維表面與基體的結合能力,進而提高復合材料的性能。對碳纖維進行表面處理是很有必要的。目前。碳纖維表面改性處理主要有表面氧化處理、表面涂層處理、表面生長晶須等方法。在研究的諸多碳纖維表面處理方法中。空氣氧化法簡單,耗時少,但操作彈性小,氧化反應不易控制;液相氧化法主要是采用硝酸、酸性重鉻酸鉀、次氯酸鈉等強氧化性液體,對碳纖維表面進行處理,處理比較溫和,不過耗時較長;電化學氧化法簡單易操作,處理條件溫和并易于控制。處理效果明顯。表面涂層處理是對碳纖維表面沉積一層無定形碳來提高其界面粘結性能,多采用氣相沉積技術,操作較復雜,周期長。
王毅強等為了改善纖維與基體界面的結合狀態。研究了表面處理對C/S£單向復合材料力學性能的影響。結果表明,經過1800℃處理后的纖維表面粗糙度變大。表面溝槽加深,復合材料的拉伸強度是未經表面處理纖維復合材料拉伸強度的2 4倍:纖維表面沉積熱解炭后表面粗糙度減弱。其拉伸強度是未經表面處理纖維復合材料的3 1倍;兩者聯合作用時纖維表面光滑,拉伸強度最高,達708MPa徐先鋒等對去膠聚丙烯腈炭纖維分別進行不同時間的硝酸液相氧化處理,發現氧化處理會使纖維表面產生大量的孔洞,增加BET比表面積和BH累積孔體積,提高表面吸附能力:在氧化初期。伴隨著纖維表面大量活化點的迅速氧化,纖維表面微孔、中孔數量、表面粗糙度、比表面積和累積孔體積迅速增加,使纖維表面吸附能力大大增強,但在氧化5mn以后,由于纖維表面尖銳突起處發生氧化,從而減少了纖維表面微孔。比表面積和累積孔體積降低。表面吸附能力減弱。
單一的表面處理常常在提高某方面性能的同時,犧牲了另一方面的性能,而復合表面處理法則可適當調和所采用的幾種表面處理方法的優缺點,必將成為今后碳纖維表面處理的主要研究方向。
資料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