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常見問題探討FAQ
Q1. 我們從手糊工藝轉到真空導入工藝,鋪層需要什么變化?怎么變?
建議是咨詢專業的設計公司。鋪層既要滿足工藝施工,又要達到結構強度、
剛性要求,同時兼顧成本。
在船舶行業,有多家可以提供復合材料結構設計的單位。通過有限元分析
和模擬軟件,可以少走很多彎路。同時他們對于材料參數與性能也比較了
解,可以給出最優化的方案。
大致的變化有:
傳統手糊的單板結構,會從氈布結合鋪層轉變成為軸向織物鋪層,減少纖
維的強度損失并且提高樹脂導入的工藝性。
主龍骨往往會使用泡沫,跟船殼整體真空導入成型。
單板加筋的船體結構將被三明治結構所取代,便于整體成型。
Q2. 如何選擇一種合適的工藝來做一條船?
跟材料和結構有關系。比如預浸料/蜂窩結構只能用濕法真空工藝。
(以5M 玻璃鋼快艇為例)
具體還要看項目情況,不同工藝都有一些優缺點。哪方面的要求是最主要的,才是決定因素。

Q3. 真空導入做的船殼脫模出來,產品膠衣表面布紋印和芯材印明顯怎么辦?
一方面可能是樹脂和固化劑的問題,收縮率太大,反應太快,放熱高。主要是不飽和樹脂這方面的問題多,需要聯系樹脂廠家或者固化劑廠家,找到更合適的原料。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手糊過渡層、噴涂屏障膠衣來減少印痕。還可以通過調整真空導入鋪層結構和芯材,使用特殊強芯氈TF放在第一層,± 45°軸向織物放在0/90°織物之前,還有讓芯材廠家調整開槽打孔的方式和孔徑、槽寬等。最后如果是模具耐熱沖擊差或者還在熟化過程中,模具表面已經形成了印痕了的話,需要處理模具表面。
Q4. 為什么眼睜睜看著樹脂真空導入過程非常完美,固化前沒一點瑕疵。但船體固化脫模完后,內表面存在一些顏色發花、纖維發白的問題?
為什么眼睜睜看著樹脂真空導入過程非常完美,固化前沒一點瑕疵。但船體固化脫模完后,內表面存在一些顏色發花、纖維發白的問題?
一種原因是局部缺膠引起發白,雖然樹脂浸潤透了,但是提前停掉了樹脂,最終固化過程中抽氣管路抽走了不少鋪層里的樹脂。樹脂含膠量太低,露出纖維發白發花顏色。另一種是真空關早了,鋪層間出現了纖維回彈分層的問題,導致層間局部發白。
還有噴膠用多了,導入過程中看不到,脫模后可以看到噴膠的白霧、白斑。最后,可能為了好撕,在移除脫模布和導流網的時候樹脂固化度不完全,損傷到表層的玻纖,使之脫層發白。
Q5. 真空導入做船,樹脂導流管壓得內艙有很明顯的壓痕,影響內裝。如何避免?
真空導入做船,樹脂導流管壓得內艙有很明顯的壓痕,影響內裝。如何避免?建議使用歐米茄管,或者導流帶ENKA CHANNEL。還有一種土辦法就是用導流網包裹住導流管,留出一些導流網的重疊距離,抽真空的時候,用真空袋膜把導流網中的導流管“提”起來。
Q6. LRTM 工藝做船為什么經常容易超重?
由于LRTM工藝的上模是半剛性模,當鋪層材料鋪放不到位時,上模無法在1個大氣壓力下,完全帖服,往往影響到上下模的合模間隙,使得多出來的間隙厚度中充滿樹脂,從而超重。同時隨著橡膠密封圈的老化,也會影響到上下模合模間隙,從而超重。
五、閉模造船發展暢想
1、 向更多船型的發展,替代木質、鋼制結構漁船。
日本的漁船技術遙遙領先,特別是遠洋漁船。中國漁船改革能夠帶動復合材料船舶行業發展,需要使用閉模工藝后來居上。減輕船重,減少油料消耗,與冷藏保溫用的泡沫一體成型三明治結構。
軍船。
越來越多的結構部件及配件會使用閉模工藝制作,同時整船使用閉模工藝制作,替代鋼材也非常有必要。發揮輕質高強、隱身性能以及高透波率的性能。國外的大型掃雷艇,大型登陸氣墊船已經技術成熟。


2模塊化應用
使用閉模成型的模塊化零件,來做加法,減少資源的浪費。例如,澳大利亞ATLCOMPOSITE公司的DUFLEX板材提供了一種思路,在一些特殊的項目上,有比較好的應用效果。同時模塊化的零件以后應該可以提高材料的可塑性、易加工性。通過特殊材料的半固化狀態性能、或者熱變形性能,使得閉模成型的模塊化零件有希望可以在3D打印出來的模胚上直接成型。



